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打通新旧,兼容雅俗文学史书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60 浏览:144428
论文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美)韦勒克、(美)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1日樊星.追求整体的当代文学史——读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随想,沈阳: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3期王学谦.知识的重组与陌生化,广西:南方文坛2010年1月15日
摘 要:笔者细读了孟繁华和程光伟先生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时参照洪子诚先生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对《发展史》有了些许的启迪和深思。笔者从时空界定的完整性和历史性,著述理念的学理性和思辨性两方面对该部作品进行了粗略的解读,以说明个人的一些文学观点和对文学发展史的浅薄深思。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时空;历史;整体性
作者简介:杨立琼(1990-),女,山西晋中,学生,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
孟繁华与程光炜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第一版出版于2004年1月,第二版出版于2009年,我参阅的是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后记》中有这样自我陈述,“我们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教学和评论工作……对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形成了我们自己相对系统的看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发展史》既是历史的、时空的,也是个人的。

一、时空界定的完整性和历史性

从《发展史》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区别于“文学史”,同时给我们呈现出两个信号,一是时空上的界定,二是历史化的思路。《发展史》除了研究内容在时空上的完整性之外,还有文学现象历史化呈现的客观性。也就是把文学形态和现象纳入到了历史语境中,打通新旧、兼容雅俗。
《发展史》一开始在“绪论”中就声明,反对公认的以1949年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为当代文学的起点,认为那是“社会历史的文学断代方式……”,(第2页)而应该源于“延安文艺时代”,对当代文学的起点做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当代文学的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和“现代性矛盾”。
在第一章“当代文学”的界说到第四章“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客观的介绍上个世纪40年代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对于外部意识形态,作者专门分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以及与俄苏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关系及演进一节。这种著述方式,正是借用了《文艺理论》韦勒克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策略。特别提出的是,《发展史》中“文学语言的‘转译’”一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探讨中国理由,“文学艺术体现效率的观念,在战时就是工农兵文学和民族形式”,“‘下乡运动’实现了文艺从语言到形式的‘转译’过程”(第15页)。
第五章到第九章主要体现了在政治制度影响下文学发展的缓慢和特殊状态,以及典型的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第十章到最后一章,《发展史》是从历史的高度来挖掘文学现象的。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应当是“外国文学翻译和先锋文学思潮”(第170页)。而关于评价的分歧(第345页),作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梳理。
总的来说,《发展史》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和史学的思维,纵向上跨越了当代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横向上搜集和融合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意识形态内容。其中突出的特点在于文学形态的经典化摘取,对于当代文学“不确定”特征的概括和理由的挖掘,文艺理论策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研究的渗透和贯穿。

二、著述理念的学理性和思辨性

在《发展史》中,作者虽然对当代文学发展做了客观的历史性脉络的梳理,但是更加融合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多种研究策略和两位作者自己的研究理念。他们在第一版“后记”中说,“文学史的写作,离不开对史实的叙述和研究……他选择什么和如何叙述,在某种作用上就是一种‘权利行为’,历史/叙述事实上是矛盾的”。他们的书写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当代文学发展的解构、重拾和整理。这些,不难看出作者的学理性思辨。
第五章中,选取了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这一时期最具争议的作品。特别是对新史追述,作者对当代文学的把握能够延续到当下,是史无前例的。在文学策划中,“各家杂志和出版社为赢得更大的存活空间,扩大自己的发行量,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文学策划’便自然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便捷手段”。(第327页)在文学批评一节中,作者追述文学批评的中国源流,源于约翰·巴斯的《枯竭的文学》从而引出“元小说”、“元话语”等概念。这些错综复杂的史料,《发展史》借助学理性眼光做出了层次分明的布局和评述。
总的来说,《发展史》把文学形态和文学现象纳入到了历史文化视野中,采用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的文学观,站在学术研究前沿的新视野中,对当代文学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贴近史实的框架解构和合理的阐释系统,以及准确的话语结构,突破历史描述而对当代文学进行的解构和重新梳理,在给予我们明确的当代文学史信息的同时,启发了我们更多的深思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孟繁华、程光伟.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2]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修订版
[3](美)韦勒克、(美)沃伦著,刘象愚译. 文学理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9月1日
[4]樊星. 追求整体的当代文学史——读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随想[J], 沈阳:当代作家评论 2005年第3期
[5]王学谦. 知识的重组与陌生化[J], 广西: 南方文坛 2010年1月15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yylw/lw42918.html上一论文:试论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