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加强社会关爱教育势在必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91 浏览:119864
论文导读:
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关爱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加强社会关爱教育,是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途径和重要体现,需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切实加强。

一、正确理解社会关爱教育的价值逻辑

正确理解社会关爱教育的价值逻辑,对于加强社会关爱教育,帮助青少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关爱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逻辑的价值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理念,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为道德,却毋庸置疑。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简言之,道德就是讲做人的道理。道德一词最早在老子《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因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德,也就是说道德造化了万事万物,终究成就了自己。正如《中庸》所讲:“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的内在逻辑是以己度人、实现自我必须通过实现他我来实现。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他我,通过不自我、利他最终实现大我的思想,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大智慧。

(二)社会关爱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总书记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综前所述,社会关爱教育深深嵌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逻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价值理念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内容义生本源,社会关爱教育提倡的“我与他”关系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高度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内圣外王,只有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价值观教育要从心做起。而社会关爱教育,就是价值观教育。从策略途径来讲,社会关爱教育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课堂教材到社会实践,从单纯的教育灌输到文化熏陶、舆论支持,社会关爱教育的方式策略、路径选择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脉相承。一言以蔽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切方式策略和重要原则都适用于社会关爱教育。

二、准确把握社会关爱教育的现实理由

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关爱教育所面对的理由和挑战,并挖掘出其产生的土壤,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加强和改善社会关爱教育。

(一)在学校教育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

在当前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中,也都将德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强调,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组织编写了统一教材,但基本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效果难说很理想。这其中理由很多,根本在于没有做好结合融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还不是主课,在中考、高考中没有分值比重,在大学中有关道德修养课程虽纳入公共必修课,但普遍存在不去上课、学分很容易获得的现象,同时在就业指引中,学校为扩大就业率不可能给予真实的道德评价。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授课方式,不能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融入,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一些大学课堂甚至出现了思想道德课老师只顾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玩手机,铃声响了就走人的现象。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认为德育是教导主任、政治课老师的事,还没有从价值观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角度深入深思,没有把社会关爱等价值观融入进包括主课、专业课在内的全课程以及课上课下、学期假期的全过程。

(二)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认知严重缺失、“没有摆在生活的盘子里”的理由

由于成长规律和相处时间的理由,家庭教育的受力面是少年儿童,而由于少年儿童善于模仿的身心特点,家庭教育中身教胜于言教。以身作则,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对社会关爱教育没有认知,他们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身体状况,很少有人顾及孩子今天是否做了好事,是否帮助了别人,对于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还没上升到理性高度,根本没有列入生活中的“议事日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更多地忙于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把视线更多地集中在孩子自身的成长和本领的提高,同时把工作的节奏带回了家中,让孩子感到只有竞争、只有强化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而这与社会关爱的利他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家庭关系核心是抚养和赡养的关系,围绕的是一个“孝”字,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旦家长处理不好孝的理由,给孩子带来的将是冷漠与自私,社会关爱教育更无从说起。
(三)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知行不

一、声弱势微的理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知行不一、声弱势微两种不利于加强社会关爱教育的因素。一方面,人们对于“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关爱基本上持正面评价,然而落在自己身上的话,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拿“扶不扶”的理由来说,整个社会的认知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如果有人跌倒了,应该把他扶起来,但是当人们真的遇到时,却出于怕惹麻烦、受讹诈等考虑,而不去扶。这里产生了知行不一的理由。前不久,衡阳公务员在围观群众喊“不要扶”的情况下,毅然将跌倒老人扶到路边。而那些喊“不要扶”的群众,何尝没有“善念”,内心何尝不是想帮助老人,只是担心让他们畏首畏尾。这种知行不一的错位论文导读:件声弱势微,形成了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上一页12
,造成了社会关爱只能“放在嘴上、收在心里”,却难以落地。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应用、微传播带来的信息碎片化以及受众的猎奇心理,使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被广泛传播,使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效应被无限放大,而展现社会关爱,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声弱势微,形成了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