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践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06 浏览:123789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理由进行了剖析,认为干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是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目标上缺乏契合点,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以及校企合作缺乏强有力的长效机制保障,并围绕探索政府主导型的长效保障机制和校企“互利共赢”的契合点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和知识工厂,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开展社会服务,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根本路径,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提高社会声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定选择。然而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 “校热企冷”,企业对校企合作普遍缺乏深层动力,使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难以有效深化。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理由分析

(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企业在就业关系链中处于优势。中国是一个人口和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的供大于求,使得企业在就业关系链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人才的目前状况,是企业不愿为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理由。加之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的“人才准入制度”尚不健全,劳动力严格按照职业资格准入的配套制度不完备,导致企业用人方面不需要支付太多的培训成本,从而也抑制了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形成。
(二)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合作的利益目标上未形成“契合点”。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只被强调成学校的事。学校的宗旨是人才培养,追求的是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看重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合作目标的不一致,必定导致双方只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理由。学校与企业合作是为了给学生找到一个提升实践技能的场所,是为了培养学生;而企业与学校合作考虑的则是如何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主要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接受学生或教师到企业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与量可能会受到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为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导致企业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哪怕是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也不敢把学生安排在那些关键的技术岗位。合作目标上的不一致才是导致校企合作 “一头热”的根本理由。
(三)政府没有充分发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教育首先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建立适度的行政干预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要实现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为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机制保障。我国目前没有强制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开展校企合作仅仅依靠学校的一腔热情和企业的社会良知,即使校企合作从未来发展的愿景上看,彼此都是可以通过合作寻找到共赢点的。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推动,从而使校企合作的瓶颈难以突破。
(四)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意识和能力存在不足。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和思路上还存在一定误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忽视区域性、行业性与自身特点,办学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片面地追求专业门类齐全。导致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模式上,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求存活、以特色促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要求。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本科院校,他们的职业生涯缺少企业工作环节,对企业的实际生产及技术更新了解不够深入,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欠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有限。这些因素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基础,制约着校企深度融合的关系链接。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策略探讨

(一)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刚刚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社会责任、义务和权利。政府作为一个行政机关,其在统筹经费、资源、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发挥其行政职能,通过制定法规、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必须承担的公益性义务,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师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把校企合作制度化、法规化。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及政策倾斜,引导企业参与教育合作,政府通过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企、校的责、权、利;实行适当政策倾斜,创设良好的机制环境来扶持校企合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等。三是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合作新模式。依托政府牵线搭桥,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牵手,搭建一个校企长期合作的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企交流沟通的制度化、常态化。
(二)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契合点。突破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瓶颈理由,最关键的是让校企合作双方成为战略伙伴性关系,以双方利益和效益为驱动,坚持互利共赢,其结合点是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根本利益结合点。
1.通过校企双向、培训,实现利益价值的互动对接。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优势是拥有大量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和一定的科研技术革新能力。存在的理由是教师队伍比较缺乏企业职业生涯的工作环节,对企业的生产及技术更新了解不够,动手能力欠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训条件不足。而作为企业,其优势是技术更新与产品换代较快,困扰的瓶颈是一线企业员工知识素质的更新跟不上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当校企实现双向、培训的对接后,就可以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学校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可以直接下企业,参与产品和技术研发项目,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利用企业岗位技术能力出众、行业发展把握准确的优势论文导读:,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到校担任教师,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校企之间开展双向培训,学校可以发挥教育职能,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升知识水平,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的现实理由。而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是“双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上一页12
,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到校担任教师,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校企之间开展双向培训,学校可以发挥教育职能,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升知识水平,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的现实理由。而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是“双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