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消费社会与人审美建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31 浏览:12404
论文导读:
摘 要:消费社会带来了独特的社会特征,转变了人的审美追求和方式,产生了审美异化。如何在消费社会语境下重构合理、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实现审美的艺术化人生,是本文探索和研究的起点与归路。
关键词:消费社会;审美异化;审美构建
1005-5312(2014)03-0272-01
消费社会的到来,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还转变了人的审美追求和方式。要想在消费社会中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就需要对审美进行重新构建。

一、消费社会的特征

消费社会出现在二战之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这样描述消费社会:“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消费社会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转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具体表现在:
1、物的极大丰盛。消费社会产生的基础是物的极大丰盛,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了远远超于人实际需要的丰盛物质财富。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物的囤积制造了一个属于物的关系网。大众对物的追求远远超出了真正的生活需要。人被物所制约,成为物役使的对象,成为了消费不止的机器。
2、消费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消费社会是物质极为丰盛的社会。处于这种社会条件下的消费品,不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一系列象征着声誉、地位、的符号。“消费不只是对物品的吸收和占有,更重要的是彰显地位与权力。”人们通过所消费的物来评定一个人的身份或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分层。
3、商品具有符号价值,将人际关系符号化。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仅是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更是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变。消费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不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也不代表一种富裕的社会现象,而是根据所有这些东西所组成的作用实体进行界定。人们通过消费商品展示了名望、身份和地位,物的分类实际上标示了人的地位和人的关系。

二、消费社会下的审美变异

消费社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精神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异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美脱离超功利性,打上商业烙印。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是人类观照自身的一种心灵活动,是自由的、无功利的活动。进入消费社会后,审美被纳入到经济活动中,成为消费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成为了可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一方面,美学元素成为消费社会中吸引消费者不可或缺的元素。商品经由艺术设计的包装,被赋予美学元素。另一方面,审美本身成为被消费的内容:“大规模现代审美文化产业群产生,出现了影视业、书报业、流行音乐产业、时装业、旅游业、广告业、娱乐业以及为实现产品的广泛销售动员而崛起的创意产业等。”审美脱离了超功利性目的,充斥着浓厚的商业化运作色彩。
2、审美日常生活化,审美趣味低俗。消费社会将美学引入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审美空间。美和美化行为成为消费大众身边习以为常的审美摆设,审美文化踪迹随处可见。然而,当代存活并没有因为审美意识的泛化而上升到审美之维。大众在审美意识上陷入盲区,忘却审美文化的精神高度,对美的感觉也逐渐钝化,既无法感觉到美的存在,也感觉不到美的内涵。
3、审美形态多元化,反面形象崛起。在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宣扬美、表现崇高是艺术的黄金法则消费社会与人的审美建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然而在消费社会中,美与崇高日益丧失了维护稳定状态的能力,变得摇摇欲坠。经典著作被篡改,经典影视被翻拍,在一系列消费符号的诱导下,消费大众神经日趋麻痹,慢慢相信了艺术不再唯美是尊,甚至开始嘲笑、颠覆美,美和崇高被请下神坛,文化艺术失去美学规范。

三、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审美建构

消费社会将审美归于日常生活化中,面对过度的日常化审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辨别力呈钝化状态,个体精神也日渐空虚。生活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建构自己的审美世界,做到“诗意地存活”,达到理想的生活境界呢?
1、提高审美趣味,保持清醒审美意识。“趣味”一词最初来源于感官术语,后来发展到美学中,指个人喜好的倾向、选择与个人的审美判断力。趣味是一种审美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有好坏之分,比如高雅和庸俗,高雅就是审美趣味。当消费主义弥漫到整个社会,营造了一种让人神魂颠倒、充满了媚俗和低俗的审美氛围时,审美趣味也逐渐流向于平庸,受、快感所牵制。提高审美趣味,保持清醒审美意识,首先要从感官上培养对美的正确感受力。这是审美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抵御低俗、粗鄙的事物,抵抗不良消费观念的毒害的根本。其次,认真吸纳有审美趣味作品的精华,丰富知识,愉悦身心,提升自身境界,在收获审美教育的同时自觉远离畸趣。再次,明辨是非,鉴定文化艺术趣味的高低,明白哪些是需要改造的,哪些是需要否定的。最后,要做到正确区别消费和拥有审美趣味,真正培养审美趣味,远离、消费、金钱的迷惑。
2、坚守真、善、美。传统审美观经过代代相传,仍然值得保留、继承、发扬,坚守传统的审美观即是坚守它的内核——真、善、美。经典的文化艺术包含着真善美。滕守尧曾说:“美学就是与真善美相对应的学问生涯的高峰。”这句话形象道出了美与真善美难舍难分的关系,表现真善美等同于阐释审美的内容。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消费表现真善美的文化艺术作品应该就是收获了审美教育,真善美在消费中联系了消费大众与审美教育。在消费社会语境下,要坚守传统审美精髓,保持对真善美外的宽容。以真善美为一元中心,扩充审美形态格局,包括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荒诞等范畴,以从容应对时代的要求,使审美不再作茧自缚。
3、回归自我审美的艺术化人生。当代消费社会转变了大众的存活环境之外,也将大众推向对精神世界的迷惘。现代人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虽然自我有权开放眼界,但如果缺少了精神的荫蔽和呵护,稍不留神就成了消费社会的精神栽害对论文导读:判断世界,摆脱动物本能的束缚,有情感、有深思的生活才能使人抛开外界的束缚,回到人本真的本性之中,从而获得诗意的存活,获得自我审美的艺术化人生。总之,作为个体的人要在消费社会中、在美的元素的包围中有诗意、有境界地存活,就不能只追求流于表面的形式之美,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审美趣味,坚守真、善、美的审美本质,回归自
象。回归艺术化人生首先要在纷扰环境背景中强调自我,由己做起,由己推人,发自内心地渴盼美所带来的舒心与快乐,静修人生,放下对物质利益无休止的追赶。其次就要回归人性。人性的回归,其实就是精神的回归。陶渊明在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开地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唯有让精神、心灵回归,摒弃浮躁和功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用理性认识和判断世界,摆脱动物本能的束缚,有情感、有深思的生活才能使人抛开外界的束缚,回到人本真的本性之中,从而获得诗意的存活,获得自我审美的艺术化人生。
总之,作为个体的人要在消费社会中、在美的元素的包围中有诗意、有境界地存活,就不能只追求流于表面的形式之美,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审美趣味,坚守真、善、美的审美本质,回归自我审美的艺术化人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有这样,才能通过心灵与自然的沟通,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思维得以开阔,使人性回归到自然、纯真之中,使人真正“诗意地栖居”在这消费社会中。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3(5).
[3]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杨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