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04 浏览:9452
论文导读: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且这种心理特征深刻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是不容易产生心理理由的。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够有效发挥个人潜能去适应环境,并具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安全的心理康宁的状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在经过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作情境后,使得自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经济水平也不断提升,同时,所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也在不断加大,这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隐患。而心理康宁与健康心理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言,他们不仅是自身身心健康的承担者,同时还是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者,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首先对教师心理素质内涵的界定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带来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的Seligman于上世纪末,首先提出来的。它是一股新的研究力量,它利用较为有效的试验策略以测量手段,来研究人们的力量以及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从中获得积极作用,对人们的健康与社会的繁荣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教师这个重要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师心理素质内涵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素质与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素质研究中能够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素质有一定的关联但却又不完全相同,有着一定的区别。所谓素质是指内在的心理特质和拟合环境的功能价值。而心理健康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素质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的主要内容既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内在、稳定的心理品质[1]。与此同时,它能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选择、适应甚至是转变环境,来使得使自身能与环境相协调。
(二)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稳定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具体而言,心理健康素质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且这种心理特征深刻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是不容易产生心理理由的。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够有效发挥个人潜能去适应环境,并具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安全的心理康宁的状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在经过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作情境后,使得自身不断的与环境相适应,并逐渐建立起了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并充分反映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挖掘教师的心理积极性因素,有利于使教师具有创造性和幸福感。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教师工作的悦纳度。所谓悦纳度,既是指能否愉快的承担与接受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教师只有对其职业具有较高的悦纳度,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欣然面对于接受遇到的不可控的因素或与自己需要不相符的因素,而不至于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一定程度来说,较高的职业悦纳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2]。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调皮捣蛋的,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或是由于教学需要而进行的无偿加班工作。教师如果能对这些不可控的因素欣然接受,才能符合了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责任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是一种内化的思维方式,是个体一般性的意识准备状态。没有责任内涵的心理健康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它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教师的高度责任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催化剂,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主动服务的服务取向,对班级及学生、课堂的管理技能、教师个人品德的高低、实施课堂教学的计划性以及情感上的可依赖性和成就取向。
(三)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创造性的老师与其他一般教师相比,通常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并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造性也是教师积极心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工作只有加入了教师的创新元素,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思维定势,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3]。

(四)教育工作的效能感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效能感是指其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自我能力的评判与信念,它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效能感上。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呈正相关的。教师若是效能感较低,则不愿意花精力去寻找、学习高效的教育策略,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题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耐心,且经常忧虑、紧张,挫折感。若是效能感较高,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耐心,不会轻易受到个别学生的影响,并能够轻松地面对于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难题。
综上所述,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科学研究,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它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有效辐射于学生,推动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研究中合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与开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守花.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深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3(03).
[3]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12(06).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xlw/lw44742.html上一论文:浅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