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当代农业学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应对决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61 浏览:46532
论文导读:大学生正处于极度自尊,喜欢攀比的特殊年龄阶段,周围同学的消费使他们产生对比,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第三,社会和学校救助的方式有失偏颇,有些救助虽然使得受助者经济压力得以缓解,但因为方式不当,如采取竞选、公示等形式,使有一些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自卑,导致贫困学生心理压力加重,产生困扰。调查发现,很多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和
摘 要:长期以来社会及学校对大学生群体经济贫困的重视和对心理贫困的忽视,使得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十分重要。因此,研究心理贫困的心理特征,找到正确合理途径解决理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心理贫困 农业大学 策略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因为经济贫困等理由,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共性变化。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社会化带动社会物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落后等社会理由。特别是90后这一代出生的大学生,正面对着学习压力、升学与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理由。[1]
说到贫困,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经济贫困,而心理贫困又包括因为经济贫困和非经济贫困而产生的贫困。本文所探讨的心理贫困主要涉及的是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2]
随着改革深入,中东西部经济收入的悬殊,城市农村发展的差异,而青少年又处于不太成熟,喜欢攀比的年龄段,不可避开的出现了一大批因为家庭经济贫困产生心理理由的群体。这些贫困生一方面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成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自卑心理。面承受着拼爹时代带来的就业压力。这“双重弱势群体”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人际交往、学业、就业等压力,心里上出现理由的越来越多。[3]

一、农业大学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成因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因经济贫困而接收各种资助的贫困学生分层抽样调查发现,因经济贫困造成心理障碍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农业大学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因经济、文化、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当这些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和城市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对比和反差,在音乐、英语、艺术、消费观等层层面面差距悬殊,久而久之形成自卑。贫困生一方面因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另一当面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导致“心理贫困”。[4]
第二,社会的金钱至上、以钱论英雄的价值观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社会上的错误价值导向使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寸步难行的势力和冷漠,使得贫困学生处处碰壁,加剧了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极度自尊,喜欢攀比的特殊年龄阶段,周围同学的消费使他们产生对比,从而导致心理失衡。[5]
第三,社会和学校救助的方式有失偏颇,有些救助虽然使得受助者经济压力得以缓解,但因为方式不当,如采取竞选、公示等形式,使有一些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自卑,导致贫困学生心理压力加重,产生困扰。调查发现,很多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和个人愿意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但因过分公开的形式,使得很多不愿意公开自己家庭及家庭经济情况的贫困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第四,传统农业大学和当代农业大学农村、城市人口的大反转也是造成农业大学学生心理贫困产生的理由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及之前,农业大学农村学生的人口占到70%及以上,随着改革开放及农村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现如今的农业大学农村学生的数量已不足40%。这也使得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贫困。

二、化解农业大学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的策略

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在借助社会力量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同步、并且高度重视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炼并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对接收资助的健康的心态。同时,要鼓励受助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用自己的知识、体力去帮助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群。使之在助人之中体会到付出的快乐。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学校资助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心理资助是提前,在落实助学金的同时,也要同时辅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和榜样的力量。从历届受资助的学生中选取优秀的代表,树榜样,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学业、资助和生活的挑战。
第三,给予贫困生更多的情感慰藉。贫困学生群体的情感比起同龄学生更复杂、敏感、易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情感建立、发展过程,真情实意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激发他们的健康积极情绪,引导他们将精力放在不断追求真理,追逐梦想之路上,从而塑造更加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6]
第四、建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和开展各项活动。鼓励、支持建立贫困学生的社团,进行平等的相互交流,消除歧视、被歧视。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社团也给了他们展现自我,发挥优势的舞台,创造了锻炼能力,相互学习的机会。用学生自己的社团帮助贫困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并且在团队中形成年纪、年纪差,形成高、低年纪的传授和借鉴。形成良好的“言传身教”,帮助自卑心理。
三、结语
当前,农业院校95%以上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班级同时也配备相应的心理联络员,但高校频发的因心理贫困造成的恶性事件表明,其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高校教师忙于科研压力,辅导员又忙于日常性事物工作,缺少对贫困生的关心和帮助。贫困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关心,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高校教育更应该重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理由。
参考文献:
[1]夏冬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诊断”与“对症下药”[J].教育管理,2009(02).
[2]王茜.试论高职院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脱贫策略[J].教育心理研究,2010(08).
[3]万茗.大学生心理贫困理由浅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姚红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探究[J].经济师,2006(04).
[5]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理由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6]孔亮.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理由研究[J]. 科教文汇(上半月刊),2007(3)
作者简介:
王雪飞 女 (1985—) 山东荣成人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助教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xlw/lw40852.html上一论文:谈谈从受众心理谈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