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信仰遇见心理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11 浏览:18788
论文导读:0年才真正兴起—也尚未被完全接受。于是乎,人们迷失漂泊的心往往无处安放。不过,在心理咨询师黄灿辉看来,中国人信仰和灵性的极度缺失未必是一件坏事,根据物极必反的原则,这恰恰是信仰重新回归,以及心理学大发展的时机—最早清醒过来的人会强烈呼唤它们。谈到与心理学的关系,基督教与心理学的渊源显然比东方宗教

郑玉虎长期修炼瑜伽,研究躯体心理治疗。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寺庙里内观。
“10年前我做心理成长,起因是疾病,腰椎间盘突出,西医的治疗不够彻底。我就想: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导致这个疾病?怎么养成的习惯?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跟我的性格有没有关系?注定的,还是偶然发生的?发生的作用是什么?怎么化解?”
带着这些理由,郑玉虎走上了心理学的自我成长之路。10年后的今天,他疾病的痛苦基本根除,这些理由也部分找到了答案,但是又牵出了更深一层的理由:我是谁?究竟从哪里来?为什么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自由选择?
这些理由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迟迟未能找到答案,于是他走向了禅修。意外地,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将内观的苦修体验、瑜伽以及对身心疾病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躯体心理治疗特色。
假设在20年前,这是不可思议的。那时在社会刻板印象中,宗教和作为现代科学的心理学,二者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现在,学习心理学、关注心理成长的同时信仰宗教、闻思修行,已经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现代人离自己的心很远
今年5月,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出现了一批特别的嘉宾:包括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苏晓波、朱建军,德国著名催眠师Bernhard Trenkle,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等。活动名为“中国心理治疗界与佛学界对话”,心理学家和当代高僧同台对话的新鲜组合引发了热烈围观,预计容纳400人的会场挤进了上千人,很多人只能站着,或者干脆坐到地上。未曾从物欲中觉醒的人不会发现,这种心灵的迷失正在如何摧毁我们的身心健康,他们对前路的危险并不自知,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策略面对和解决。
其实,这并不是中国佛学界与心理学界的第一次公开握手。早在2008年,济群法师所在的苏州西园寺就开始举办“佛法与心理治疗”戒幢论坛;2012年,心理学家徐钧出版著作《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阐述佛学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今年,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创始人朱建军也拟携弟子邱祥建举办“禅修与意象对话”工作坊……
种种迹象都表明,有着2500年历史的东方古老智慧佛学与现代心理学正在这片土壤上相遇,并呈现出相互影响及整合发展的趋势。
设计师林海今年也皈依了藏传佛教,同时持续参加心理学课程和心理成长小组。
搁5年前,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和这些事情有任何关联,那时他忙得要死,每年一半时间在天空飞,出入高级会所和五信仰遇见心理学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星级酒店,意气风发。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后,内心却渐渐泛起一股虚无感,“念书时,我就一直质疑,景观设计到底是在改善还是破坏环境”,工作后,物欲和成就动机一度掩盖了这个理由,然而当物质得到一定满足后,对心灵的拷问再度发酵。
藏传佛学学者慈诚罗珠堪布在他新近出版的《我们为何不幸福》一书中,严厉批评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没落,他说,“我们的物欲被激化,变成强大的动力,让我们殚精竭虑地想发财,甚至不择手段,一旦希望破灭便痛不欲生”;“过去的人吟诗作画、品茗弹琴、修身养性,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除了赚钱外,几乎没有什么提高生活品味的活法”。
这与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对现代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忧虑不谋而合。
“现代人和古人最明显的不同是:古人离自己的心更近,用心深思理由;现代人离自己的心更远,用大脑深思理由。”郑玉虎说,人远离内心的代价很昂贵,呈现出来的主要“症状”包括:失去真正的生命活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焦虑、多、安全感差、过早衰老和慢性病。
上述症状,林海至少占了一半,突如其来的自我反思促使他放下原来的生活模式,重新探索自己的心灵。
而更令人担忧的,则是无数正在走着林海们过往老路,甚至已经迷失得更远的人—未曾从物欲中觉醒的人不会发现,这种心灵的迷失正在如何摧毁我们的身心健康,他们对前路的危险并不自知,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策略面对和解决。当信仰遇见心理学
寻根究底,这种社会目前状况的产生又要扯到20世纪中国社会因种种运动造成的与传统的巨大断层。
你要问古代人有没有心理理由,当然也有—然而他们至少不会滑向社会性的整体迷失。因为在古代的汉文化地区,儒释道作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主体,都相继经历过高度发达时期。西方人有痛苦就去教堂祷告,东方宗教与传统哲学同样长期承担着人们心理困扰的治愈功能。
然而20世纪下半叶过后,传统文化的根基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余的信仰形式,亦变得功利异常。即便根基最深厚的佛教,真正愿意阅读经论、闻思修行的在家信众比例非常少,初一十五到庙里排头炷香求财求子的倒是很多。
一方面,人们远离了深层的精神文化和信仰;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起步也很晚—名义上是20世纪初传入,实际上近10年才真正兴起—也尚未被完全接受。
于是乎,人们迷失漂泊的心往往无处安放。
不过,在心理咨询师黄灿辉看来,中国人信仰和灵性的极度缺失未必是一件坏事,根据物极必反的原则,这恰恰是信仰重新回归,以及心理学大发展的时机—最早清醒过来的人会强烈呼唤它们。
谈到与心理学的关系,基督教与心理学的渊源显然比东方宗教深厚得多—“心理学发展历史上,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督)教会在推动学科发展上有很大功劳,后来心理学向人本方向发展,和教会的关系才渐渐疏离。”黄灿辉介绍。
“信仰有个要求,就是让人的心灵和身体都兴旺,只是每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都不一样,需要合适的工具,关键是怎样帮助人达到心灵的健康和灵性的成长。”他这样强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xlw/lw38975.html上一论文:浅析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职工心理健康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