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35 浏览:57334
论文导读:
【摘要】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教育已经成为共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很难了解,这主要是老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导致的。老师如果能够自觉学习心理学,并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应用效果
当了17年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做了16年的班主任,先后担任了8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其中有3个班级是中途接的“待进班”。说实话,现在的学生与过去很不一样了,尤其是师生关系比较难处。我接替的“待进班”就是前任班主任与学生已经无法和谐相处了,才被迫辞掉班主任的。究其理由,主要是我们班主任不太懂心理学且不自觉使用它,才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致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
下面我仅就几个心理效应与大家分享。

一、“增减效应”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
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就是标准的“增减效应”,其实结果都一样,但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给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就截然不同。人的心理总有那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存活而沉淀的一种文化。
我在上《演讲与口才》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演讲基本上在念稿子,演讲的效果自然不够理想。为了达到较理想的演讲效果,我转变了演讲考核的方式,以前是把是否脱稿作为扣分来处理的,现在作为加分来处理,能够全脱稿的加2分,半脱稿的加1分,未脱稿的不加分也不扣分。这样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许多同学为了加分,积极主动尝试脱稿演讲。这就是“增减效应”在教学中获得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我也采用了“增减效应”。本学期开学不久,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卫生制度,比原来的扣分更加严格,因此许多班级的卫生分数考核有了较大滑坡。我了解到许多班级为了提高卫生考核分数,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值日不达标的扣分力度,但效果不太理想。我仔细深思后,值日不达标扣分力度维持不变,减低了考核标准,增加了奖励力度。如:值日获得满分的,减少一次值日,处罚的标准同时降低一级。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级的卫生分数在学校严格考核中,不但没有滑坡,反而有所上升。
二.“禁果效应”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我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我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我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三.首因效应
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人的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转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我在上第一节课前很注重自我介绍。我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我叫宋明凯,我的名字用温州话读起来很像一个英语单词的读音,这个英语单词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大家知道了吗?其实学生很快就猜出了是“猴子”的英语读音。大家再联系一下我的身材,是不是很像呀?(因为我很瘦)这样的自我介绍既幽默风趣,又让学生容易记住我的名字。这在一定程度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以后的教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
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深思、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转变策略,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深思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很多老师都喜欢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在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的什么呢?
在教学中我发现还有些老师爱拖堂,为了防止我不拖堂,我在班级设置了一个同学负责提醒我按时下课,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
总之,让我们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的规律,读懂孩子们的的心理,会使我们的教与学和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xlw/lw33638.html上一论文:简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