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论社会心态视角下制度认同构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19 浏览:19868
论文导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的社会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发生了从盲目认同到理性认同的转变,这就使得公民的政治表达更为自由,制度认同不再是强权意志的体现,而是公民自主表达的结果。具体来说,这些社会心态主要体现在:

(一)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宿感趋向多元和分化十一

摘要:社会心态受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的。有什么样的分配机制,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人格和社会心态。制度认同源于社会民众对于制度价值的认可和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分析当下的社会心态对于构建制度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制度认同;影响因素;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 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它还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的。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 人的心理一部分是由经济所直接决定的, 一部分是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政治制度所决定。”[1](195) 说到底, 社会制度就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有什么样的分配机制,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人格和社会心态。同样,制度认同源于社会民众对于制度价值的认可和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分析当下的社会心态对于构建制度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一、制度认同以及社会心态

(一)制度和制度认同

“所谓制度, 是由当时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规定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 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 [2](P.16)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的效果、制度是否能够得以延续,归根结底主要取决于该制度下的人们对于它的认同程度。

(二)社会心态

从社会心理学来讲,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状态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与条件。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折射出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理由,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的重要方面。

(三)制度认同与社会心态的关系

制度认同与社会心态是相互影响息息相关的。一方面,社会制度对在制度框架范围中生活人们的价值选择、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要求, 进而对人们的社会心态进行规范和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心态会影响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同,从而影响制度价值的实现和效能的发挥。

二、中国社会心态目前状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的社会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发生了从盲目认同到理性认同的转变,这就使得公民的政治表达更为自由,制度认同不再是强权意志的体现,而是公民自主表达的结果。
具体来说,这些社会心态主要体现在:

(一)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宿感趋向多元和分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特别是随着就业方式的不断变革,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破产企业的人员以及自主创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作用上的单位。传统的户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单位身份逐渐被职业身份所替代,社会成员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日益趋向分化和多元。

(二)心理压力感趋向多元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劳动关系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构成心理压力的社会因素日益增加。尽管心理压力感的产生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但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和弱化是导致心理压力感增大的主要因素。

三、构建制度认同的措施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中国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加强社会心态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定使人的生活方式、存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转变,而这种转变又必定对每个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应优化客观环境, 提供心理和谐的环境支持和制度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不断巩固人们的精神支柱,维护好作为人们心理和谐平衡点的公平正义。

(二)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理由

发展中要注重社会公平理由,特别注重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理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理由,以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理由。只有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理由,才能体现制度内在的价值和公平,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三)推动制度的正义

罗尔斯在《正义论》的开篇曾写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P.3)制度公正是制度认同的前提。要做到制度正义,社会与政治安排必须保证个体和群体间的政治权益的双向传递、相互增进,防止因社会分配的不公和权利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预防社会成员因对具体的个人以及具体政策的不满上升到对制度的怀疑与否定。
总之,制度认同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不断调整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价值取向,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价值对焦,与健康社会心态的发展同步,从而使当代中国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充分体现先进的人文精神,加强制度认同。同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樊纲.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llw/lw42354.html上一论文:探讨基于道德实践下的高校公益社团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