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外套》中巴什马奇金形象及其身后俄国社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223 浏览:61770
论文导读:
摘要:《外套》是果戈理著名的中篇小说,小说中作者以外套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令人又怜又恨的小人物巴什马奇金的形象,通过对其卑微一生的再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其身后极其黑暗的俄国社会现实以及它对人性的摧残和践踏。
关键词:果戈理;外套;俄国
1008—0961(2014)01—0070—03
《外套》的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是一个部里的抄写员。他热爱自己的抄写工作,勤勤恳恳,即使受人欺辱也从不伤心绝望,可就是这样一个卑微到骨子里的小人物依然难逃悲惨命运的劫难——为一件外套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对麻木不仁、行之将死的俄国黑暗统治的控诉,最后的鬼魂复仇更是将这种控诉上升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走近这样的小人物,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时的俄国社会。

一、巴什马奇金的悲剧形象

(一)命中注定的卑微

主人公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他们给了产妇三个名字,让她任选其一:莫基亚、索西亚和殉道者霍兹达扎特。“不行”,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已故的母亲想了想,“这些名字都不合适”。为了让她称心如意,他们把日历翻了一页,上面写着另外三个名字:特利菲里、杜拉、瓦拉哈西。“真让人受罪”,母亲说,“都是些什么名字呀,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要是瓦拉达特或瓦鲁赫也行,可翻出来的却是什么特利菲里和瓦拉哈西”。他们又翻了一页日历,上面写着两个名字:帕甫西卡基和瓦赫季西。“算了吧,我看出来了”,母亲说,“这孩子就这命。既然如此,就给他起父亲的名好了。他父亲叫阿卡基,儿子也叫阿卡基罢”。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孩子受洗的时候哭了,还做了个鬼脸,好像知道自己将来要当九品文官。从起名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阿卡基卑微的出身以及已经为他定格的命运。正如爱普斯坦所说:“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小人物”’,“是整个俄《外套》中的巴什马奇金形象及其身后的俄国社会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罗斯文学中最卑微的,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卑微的小人物”。虽然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但却为之后人物命运的发展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勤奋而又悲凉的一生

巴什马奇金作为一个部里的九等文官、一个抄写员是十分尽职尽责的,他对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热爱。他经常沉醉于自己的抄写工作而不能自拔,他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也是在“外套”这件事出现之前巴什马奇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他是如此勤奋,可他的勤奋不但没有获得升职,却连同事的尊重都没有赢得。看看他的同事是如何对待他的:他进门时门卫不但不起身,甚至都不看他一眼,就当是一只普通的苍蝇飞过了接待室;上司让他抄写公文的时候连一句客套话都不说,而是直接将公文塞到他的鼻子下;周围的同事经常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故事来嘲笑他,要么说他要和七十多岁的房东太太结婚,要么往他头上扔纸屑说是下雪了。诸如此类的蔑视与侮辱,在巴什马奇金看来似乎没什么,或者说他已经习惯了,只是在碰到他的胳膊妨碍他工作的时候他才会说:“请别再打扰我,你们干吗欺负我?”在短暂的“”之后,他就又会投入抄写工作中,像一台机器一样继续运转着,他也不曾想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转变。“抄写这一工作已经渗入到巴什马奇金的骨髓里,进入他的灵魂最深处,在他佝偻着低垂的身躯中隐藏着的只有抄写,这似乎也是他生命存在的所有形式的集中呈现。”

(三)一件外套引发的悲剧

但命运却并没有垂青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的小人物,当巴什马奇金走进裁缝彼得洛维奇家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就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当他听裁缝说必须要做一件新外套而且价钱是一百五十多个卢布的时候他发出了自己生平第一次喊叫。这喊叫似乎是一种,但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沮丧所代替,继而他又以平日里逆来顺受好脾气的样子恳求裁缝给他补一补,不要做新的了。当得到的是否定的答复时,巴什马奇金甚至失魂落魄到朝家相反的方向走去,直到被岗警呵斥才发现这一切。可见这一事件对他的打击是多么巨大。在看到事情无法转变之后,他开始积极地对待这件事,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工作还要殷勤:晚茶不喝了,蜡烛不点了,走路轻抬轻落以免磨坏鞋底……总之就是竭尽所能地节省一切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开销。即使这样,巴什马奇金也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加坚强,比以前更有活力而且更有目标——未来的外套变成了他的精神食粮,变成了一个可以与他相伴一生、使他不再孤单的生活伴侣。小人物的要求已经低到不能再低,只是做一件外套就可以令他如此兴奋,觉得人生已经很满足了。俗话说得好,“人善人欺天不欺”。可这句话在巴什马奇金身上并不适用,他的人生竟终结在他梦寐以求的新外套上。当他从裁缝手里接过自己节衣缩食几个月换来的新外套时,他仿佛过节一般快乐,穿着新外套来到部里接受着同事们调侃的祝福。巴什马奇金的新外套顿时成了部里的大新闻,大家都跑来看他的新外套并且起哄要他请客,不知所措的巴什马奇金最后被一个官员的“慷慨”所救并受邀参加在官员家举办的以自己的新外套为名义的聚餐。
他高高兴兴地踏上了一片自己几乎从未涉足的区域,那里街道热闹非凡,穿着奢华时髦的男女、轿式马车……一切都令巴什马奇金眼花缭乱。来到所谓为他而准备的聚会上,他感到的不是快乐而是不自在,甚至到了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群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他完全不适应这种场合和氛围,平日里机械的生活已经几乎使他丧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剩下的只有恐慌。最后,他悄悄地背着主人离开了那个自己有生以来几乎从未涉足过的场所,准备回自己的家。可不幸就在这时发生了,他刚刚穿了一天的外套被人抢走了。无助的巴什马奇金回到家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便为自己被抢的外套开始奔波。找了三次区局长,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接见,第四次时巴什马奇金终于爆发了,以平日里从未有过的语气告诉文书说自己是部里来的,找局长有公事,再不让进去就告他们的状,到时候有他们好看的。这可能是巴什马奇金生平第一次撒谎、发火。虽然见到了局长,但是他对巴什马奇金却并未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质问他为什么那么晚了还不论文导读:
回家、去哪鬼混了。在大家的倡议下,巴什马奇金决定去找一位显要人物以期从他那得到帮助。可事情远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这位大人物是前不久刚刚被提拔为将军的,但他身上却很快表现出所谓大人物惯有的习气——在他上班时所有的下属都要到楼口迎候;不允许任何人直接见他,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即从十四等文官开始逐级报到他这里来;喜欢说三句话:你好大的胆子!知道你在跟谁说话吗?知道站在你面前的是谁吗?以显示自己的官职和权力。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用自己的“威严”将巴什马奇金吓得瘫软在地,最后被抬出了办公室,在回家的路上咽炎发作以致一病不起。一番挣扎之后,巴什马奇金结束了自己默默无闻的一生。一只鹅毛笔、一刀白纸、三双袜子、两三粒纽扣和一件长衫,这就是巴什马奇金勤勤恳恳了一辈子留下的所有物件。生前低声下气、默默无闻的巴什马奇金死后却在彼得堡掀起一场血雨腥风——鬼魂复仇。一个专门勒索外套的鬼魂开始在彼得堡出现,他抢走所有经过的人身上的外套,不管是猫皮、海狸皮、浣熊皮、狐狸皮还是熊皮。最终,鬼魂抢走了大人物的外套才心满意足地“消失”了。

二、巴什马奇金悲剧之源

(一)巴什马奇金自身性格悲剧

透过巴什马奇金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悲剧结局是有自身不可否认的理由的:胆小懦弱、逆来顺受、不知进取、自我麻痹——是当时很多俄国人的真实写照。“巴什马奇金虽然生活在俄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时代,生活在底层平民当中,却没有从自身软弱怯懦的性格中体察到遭受欺凌的事实,没有激发起不平则鸣和讨回公道的价值取向。”纵观巴什马奇金的一生,他第一次叫喊是在听到新外套的时,第一次骂人是在外套被抢之后向岗警抱怨时。而平时无论同事们如何欺负他,他都不吭声,总是默默忍受着那些并不应该承受的蔑视与侮辱,似乎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像他每天要做的抄写工作一样,没什么可反驳和抱怨的。受别人欺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外部因素,不受他自己本身制约,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呢?他不在意自己的穿着,制服上经常粘着些什么东西,帽子上总有些瓜皮的污秽,食物上的苍蝇也会一起吃下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只社会不“爱”他,他自己甚至都已经放弃自己了。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转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说他是害怕转变的,部长曾经要他按照已有的公文另拟一份公文,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却把巴什马奇金吓得浑身冒汗,并一再要求还是抄点什么比较好。因这一细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巴什马奇金为“全然的白痴”。由此可见,巴什马奇金已经完全麻木了,他生活着似乎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履行每天的一套程序:吃饭、睡觉、抄写公文、被人欺负。这已经完全是一部物化了的机器,一部只会运转而没有思想的机器,根本谈不上要转变自己的命运、反抗社会的不公。

(二)麻木不仁的俄国民众

从巴什马奇金身边的同事身上,我们看到的则是鲜活的俄国社会——民众百无聊赖、庸庸碌碌、麻木不仁。这些人白天在部里混日子,下班之后在各种所混生活,整个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样子。他们极少具有同情心,大部分人都是谄上欺下的好手,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些人的生活已经无聊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编造瞎话取笑巴什马奇金要和七十多岁的房东太太结婚,往他头上撒纸片说是下雪,当得知巴什马奇金有了一件新外套时竟然像知道了天大的新闻一样奔走相告,并很快聚集到门卫室来“祝福”巴什马奇金,有些人甚至可以发现马路对面人行道上行人的脚蹬裤上的套袋开线了……这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大多数公务员的真实写照,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人人自危、无人进取,所有人都只是机械地重复自己每天的工作,不出错不惹麻烦就已经是万幸了,工作之外的时间也全部献给了各种无聊的社交活动,在这些场合继续麻痹自己的神经,讲着别人的笑话再被别人取笑,仅此而已何谈进取?

(三)腐败瘫痪的俄国官僚机制

从巴什马奇金周围的大人物身上,我们则看到了一个腐败、瘫痪、垂死的俄国官僚机制。副股长直接把公文塞到他鼻子下而没有一句客套话;一些稍有良知的同事想为他筹钱买外套,却因要购买部长的画像及科长朋友的书而最终无果;外套丢了之后四次拜访区局长才被接见,可得到的却不是帮助而是训斥;最后找到了一位“大人物”,为了在自己朋友面前摆架子将巴什马奇金晾在外面半天,到与友人实在无话可聊才把巴什马奇金叫进去,见到他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己在得知当了将军之后耗时一周对着镜子练出来的:什么事?怎么回事,我的先生?不知道规矩吗?找到什么地方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事吗?这事要先向办公室交个呈文,转到股长,转到科长……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员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机体将要坏死的前兆,他们不断地腐蚀着国家这部机器,最终使其奄奄一息。这也正是当时彼得堡的真实写照,“19世纪40年代前后尼古拉沙皇时代的彼得堡,既是官僚集团的大本营和专制制度的神经中枢,也是集权势、腐败和暴力于一体的罪恶之地”。
三、结语
上述社会现象及其催生出的这些病态的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黑暗统治造成的。正如果戈理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的:“人民死气沉沉……到处是职员和官吏,人人都在谈论自己局里和部里的事情,垂头丧气,整个社会陷入清闲而猥琐的工作中,人们就在这些工作里面白白消耗自己的生命。”的确如此,19世纪的俄国深受反动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的残害,这种无情的制度让人民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和深思。如果有人胆敢尝试,那么最终的结果便是被镇压,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次轰轰烈烈的反专制运动失败之后,当局更加强了对人民各方面的制约和打压。不仅依靠残酷的农奴制继续压榨人民,而且加强了思想领域的专制。尼古拉一世任命当时以保守著称的乌瓦罗夫为教育部长。乌瓦罗夫颁布了很多法令,如禁止贵族子弟去西欧留学,禁止从西欧进口书籍,实行严厉的报刊审查法令,以此来遏制一切变革思潮的蔓延。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既无人身自由又无思想自由的社会中,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久而久之进步思想被磨灭、进取意识被扼杀,再加上自身《外套》中的巴什马奇金形象及其身后的俄国社会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的论文导读:页123
软弱,人民就逐渐变得麻木不仁、百无聊赖、死气沉沉。果戈理通过一个九等文官的悲惨遭遇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病症,这件外套引发的不只是一桩命案,更揭露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目前状况以及令人窒息的黑暗俄国。
参考文献:
[1]爱普斯坦·米.从小人物走向美好的光明——果戈理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抄写员[J].韩万舟,译.俄罗斯文艺,2009,(3).
[2]爱普斯坦·米.套中小人物:巴什马奇金——别里科夫综合症[J].韩万舟,译.俄罗斯文艺,2010,(1):67.
[3]惠继东.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J].宁夏社会科学,2004,(5).
[责任编辑: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