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当代社会公德培养途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54 浏览:69431
论文导读: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的理由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德行为失范的理由,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具体措施,即优化社会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改革创新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以提高高校公德教育的实效性,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引导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优化网络环境以推动大学生网络公德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理由;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迫切要求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行为。这不仅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思想独立,思维开放,对新事物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从总体上看,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人能够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在社会公德方面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上述公德意识的行为体现上,仍存在较大的偏差,例如一些大学生不尊重师长、不团结友爱同学、公益义务方面存在一定功利性、破坏公共设施和环境、法律意识淡薄等等。总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理由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的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当前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素逐渐增加。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面对不断变化的公共生活环境,一些人盲目适应及跟从,道德观念淡薄,在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坚定意志力的情况下,最终导致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现象的出现。

二、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欠缺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一些高校往往忽略德育教育,因此德育教育也只是一种形式和摆设,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最终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些错误引导的结果

家庭是学生另一个关键的受教育基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孩子就是家庭的核心,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娇宠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也是没有原则地原谅,长此以往,让孩子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养成了孩子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等等的不良习气,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此外,一些家长自身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没有很好的起到榜样的作用,这也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同时网络文化又有其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本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在不良网络信息的带动下认同感降低,甚至出现了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失范,无论是对个人的成才,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针对以上几方面的理由,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大学生公德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而要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就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大学生公德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支持和关心大学生公德教育工作。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二)改革创新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以提高高校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策略单一。高校应改革创新公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社会公德的教育内容除了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规范外,还要对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识,以提升道德境界。其次,要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大学生明荣知耻,增强社会公德情感。最后,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做到以法促德。

(三)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引导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必须转变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其次,家长也应充分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长的意识和行为很大程度地感染着子女,因此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四)优化网络环境以推动大学生网络公德的养成

目前,我国法律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仍旧存在许多漏洞,国家应当高度重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养成产生的重大影响,用法律手段净化网络垃圾,维护网络文明,同时还应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建立教育平台,用网络的影响力来推动大学生社会网络公德的养成,从而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总之,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其一言一行都为社会所关注,他们立身处世的标准就是社会的缩影,就成了社会的风向标。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培养,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9.
[5] 肖群忠.关于社会公德的几个基本理论理由[J].河北学刊,2007(11).
[6] 穆青.论社会公德[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03).
[7] 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民族大学学报,2006(04).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llw/lw24926.html上一论文:谈谈从社会学视角看非正式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