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论自媒体社会功能定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17 浏览:142653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传播和媒体业在互联网上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其最初作为“新闻途径”时的范畴与功效。正是得益于诸多社会功能的实现,自媒体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和“一席之地”,继而影响了现实社会。从自媒体的社会化媒体功能、社会交往功能、政治参与功能、社会监督功能、社会娱乐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完成对自媒体的社会功能的定位。
关键词:自媒体;迅猛发展;社会功能
1002-2589(2014)02-0054-02
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相比,自媒体有着其自身的传播特点与优势。随着自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迅猛发展,对整个社会,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的发展、社会道德的建设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言之,自媒体已经开始广泛和明确地表现出它所具有的改造社会的能力。然而,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媒体?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媒体所具有的改造社会的能力?其实就是从根本上认识自媒体所具备的各项社会功能。

一、社会化媒体功能

社会化,一般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其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成长过程。而社会化媒体,一般是指“能够互动的”媒体;换言之,如果没有用户的有效或积极地参与,此类媒体将不具社会化的内容。这也就是说,社会化媒体不是以往的那种“一对多”的媒体传播方式,而是以“多对多”的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互动的社会化。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自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是参与。自媒体可以激发那些感兴趣的人积极地参与到自媒体的发展建设中,后者主动地贡献与反馈,这种主动性模糊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其次,是公开。自媒体可以让人们免费参与其中,鼓励人们参与评论、讨论,甚至是争论,实现了大众对信息分享和对信息的不断反馈。第三,是交流。传统媒体实行的是“一对多”的交流,而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它实行的是在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其表现就是用户间“多对多”的交流。第四,是对话。传统媒体采用的是单项语言传播形式,而自媒体具有的是双向对话的性质。第五,是社区化。在不同种类的自媒体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很快的就能结成社区,从而进行具有主题内容和有建设性意见交流的可能。
目前,自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迅速,它的社会化功能的实现有目共睹。在中国,以博客、播客、微博、校园网为代表的自媒体正以其独特的传播交流方式,使“传受关系一体化”,即“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实现。这种“一体化”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信息传播格局,普通公众亦可借助现代科技投入到社会传播活动当中,传播从单向走向双向、多项,其间的互动加强了社会化的趋势。

二、社会交往功能

自媒体,削弱了时间、地点、场合等对于人们交往的限制:首先自媒体是主观时间场域;不分四季与昼夜,并不具有哲学家们所言的“世界时间(柏格森)”,即可以用于计时的钟表时间;或“客观时间(胡塞尔)”,自然科学的宇宙时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自媒体上永远是白天,永远是深夜;永远是夏日,永远是严冬。受众的主观性决定了自媒体上所有关于时间的概念。其次由于目前的自媒体主要存在于互联网之中,而互联网已经消除了现实中的物理距离,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的显现(群聚)和消失(游离);因此,自媒体往往会被受众当成是自身的一种“自由”选择。第三,自媒体使原先只能发生在现实当中的“社会实在”在虚拟世界中得以表现,继而在经历了受众互动的“改造”后,这一“实在”又被反馈给了现实,这个过程是自由的,“实在”本身似乎也成了不受限制的。对于受众而言,以上这些内容都使得自媒体越来越具有“黏性”,在这种“黏结”的过程中,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入,密度不断增加,趋势不断增强。
例如,人人网,目前在国内大学生中最流行的校园网,它是由千橡集团将旗下的校内网更名而来。该网并非只针对在校大学生人群,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可以注册该网,享受该网所提供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服务,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此种网络服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它可以提高用户之间的互动效率,用户不仅可以在人人网上撰写日志、分享音乐、推荐视频等,还可以在人人网上寻觅旧识、结识新友、参群组团等;简言之,作为自媒体的人人网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实用、适用、高效的社会交往平台。

三、政治参与功能

自媒体以其独有的方式转变了传统的政治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虚拟的政治空间,实现了大众在网上的广泛政治参与。在自媒体的作用下,政治生活更加自由平等,影响传统政治生活方式的身份、文化、资产等因素在虚拟空间中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抹去,公民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交流意见。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媒介工具生产信息,表述意见,积极而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
在自媒体的平台上,网民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对于国家事务的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网民通过自媒体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也彰显了基层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每年的“博客”总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2月15日,人民网强国博客正式开通,标志着级新闻网站开始提供博客应用服务。2006年2月24日,人民网发布博客招募词,率先以博客这一形式,宣传报道盛况,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期间,王小丫在新浪的《小丫跑》博客,点击率达到六十多万。《马斌读》、《观察》等两记者博客的点击率都是以十万计。自媒体为大众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扩大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范围。

四、社会监督功能

公共权力的运转一旦没有监督,必定腐败。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自媒体以及自媒体组成的各种社区全方位监督公共权力,使权力真正为民所用。在公民的社会权利和国家的政治权力达到平衡和良性互动的实践中,自媒体的社会监督对于公民社会的维护、政治国家的限制、公共事务的化和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实现论文导读:
舆论监督的最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开放性、个性化、自组织为特征的自媒体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实现了人人即媒体,从而实现了对公共事件的多种类、全方位的信息报道。渐趋成熟和理性的自媒体用户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平等理由,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中去,各抒己见,汇聚民意,从而推动事件的解决。自媒体建构的网络公共话语平台有利于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话语权的集中和垄断现象,权威在传统媒体中的强势地位被弱化,一般公民的话语权增强,从结构上瓦解了话语霸权。例如冯东川早在2008年7月24日在博客上发表了“是不是奶粉有理由?为什么婴幼儿肾结石肾衰会爆发出现?”,文中记录了大量双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并肾功能衰竭的病例,质疑病原为三鹿奶粉。网友互相传阅他的博客地址。在众多博友、网民的执着追问和呼吁下,促使了“三鹿奶粉”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总之,数以亿计的自媒体正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支“主力军”,在监督公共权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社会娱乐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娱乐的解释为使人快乐、消遣;快乐有趣的活动。起初的自媒体,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多对多”的新闻传播,可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包括自媒体应用技术的提高、自媒体种类的不断增加、不同自媒体间的相互融合、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正不断增加等因素,自媒体的社会娱乐功能在目前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来。
一方面,这与目前社会生活的发展目前状况有着必定的联系——即便是目前的传统媒体,也有着同样的窘境和状况。例如2011年11月初,中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之所以要下发这样的文件,按《意见》上的解释,主要是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态雷同等倾向而发布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我们的文化发展是缓慢的,以往宣传的那些道德主义、集体主义式的较为单一的社会文化理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人们又不知该如何弥补其间的缝隙,于是娱乐成为一种“精神”,就像某广告词中所提到过的,“让我们娱乐至死”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另一方面,自媒体本身有着越来越多的娱乐功能,这些娱乐功能增加了自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推动了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自媒体的社会娱乐功能最初只是其社会功能中的一种后续开发,是衍生出来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从大体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受众自身分享一些娱乐视频、图片、文字等;另一种则是自媒体平台提供一些附加的娱乐应用程序,如各种棋牌类游戏,益智游戏,网页小游戏等。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那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户的黏性,稳定用户的在线时间,发掘更多的潜在客户;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这打发了用户的无聊时光,给生活带来更多的轻松和愉快。然而,让运营商们没有想到的是,时至今日,这样的功能已经成为人们发生联系的结点,“实现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交往互动的一个最好理由。总之,自媒体的娱乐功能不仅自我超越成为一种实现某种社会化的功能,它还将人们紧紧的聚集在“娱乐”的周围,形成一股新的媒体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韵博.辫子新闻:自媒体时代的趋势[J].新闻知识,2010(12):21-22.
[2]李林荣,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J].当代传播,2011(1):30-35.
[3]王晓光.博客社区内的非正式交流:基于网络链接的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2009(2):248-256.
[4]王泱泱.自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发声[J].新闻与写作,2010(9):47-49.
[5][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北京: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