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社会评价:模式划分及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29 浏览:20979
论文导读:、主体需要不同,可分为“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种类型。个体评价主要是指个体从自身的需要、利益出发、情感出发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社会评价是指社会各界、非的群众组织或机构依据一定标准对高等教育作出的价值判断。依据教育评价主体的分类以及社会机构的特殊性,大学社会评价的主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 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社会评价活动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依据哲学社会评价论、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划分及特点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论、教育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理念以及国内外大学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可将当前的大学社会评价划分成评议模式、排名模式和认证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以上三种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大学社会评价;评议模式;排名模式;认证模式
1671-6124(2014)01-0105-04
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评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趋势,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充分体现。大学社会评价不受评价者身份的限制,社会中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机构都可以自由发表对大学的观点和看法,这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使高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的动力与活力,促使高校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以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改善;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改善与加强对高校的宏观管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提供决策信息,从而为实现决策化、科学化创造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社会评价的概念在我国才被政府接受与认可,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的时间也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现在不少人简单地认为,社会评价就是大学排行,而对大学社会评价的另外两种模式(认证模式和评议模式)缺乏认识。本文将重点对大学社会评价模式的划分作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三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的特点。

一、大学社会评价的模式划分

目前理论界根据不同的维度和标准对大学(高等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了分类。根据大学评价主体的不同,大学评价可分为:大学自评、行政部门评价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 [1 ];根据评价的价值取向分类,大学评价可分为:政府导向型、院校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 [2 ];根据“二元”(高等教育传统和观念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和“二维”(对每一“元”都有维护传统和改革传统两种态度)分析模型,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可分为:保证模式、评估模式和认证模式 [3 ];根据评价内容,大学评价可分为:重视要素的评价和重视社会的评价 [4 ]。
然而,对于大学社会评价的模式,理论界还没有明确的分类。根据哲学社会评价论、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理念以及国内外大学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大学社会评价活动可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评议模式、排名模式和认证模式。理由如下:

1. 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划分的理论基础

(1)哲学社会评价论 社会评价是以社会的身份反映现象的社会价值,是社会中一切个人评价和群体评价的辩证综合,并对它们起着制约作用。社会评价主体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层次:普遍的个人评价、社会舆论评价和权威评价 [5 ],因此,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也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评议模式、排名模式和认证模式。评议模式属于普遍的个人评价的组织形式,它主要是指社会公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心理、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标准对高等教育作出评价,代表着大学社会评价感性、直观或直觉的水平。排名模式属于社会舆论评价的组织形式,它通过各种大众传媒的形式表达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评价形式已经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和约束力。认证模式属于权威评价的组织形式,它将社会代表机构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代表了大学社会评价的最高理性化水平,并且具有付诸实施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2)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 相关研究表明,与企业不同,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严格作用上的股东,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的评价权,大学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 [6 ]。根据评价主体与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性,可将大学社会评价主体分为两类:价值主体——高等教育系统之外非政府的利益相关者;非价值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社会团体或组织 [7 ]。首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依据各自的立场和标准对大学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评议性质,因此,将其界定为评议模式。其次,由于高等教育的非价值主体对大学评价方式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模式:排名模式和认证模式。排名模式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网络公司、报刊社等新闻媒体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将收集到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数据通过加权求和的形式制作成大学排行榜。认证模式是指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社会机构根据认证指标,以院校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作出合格与否的评价。
(3)教育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理念 美国评价学者派特在20世纪70年代便指出:“应把所有的需要使用评价信息的人员都邀请到评价中,让他们来提出对于评价的要求和看法,以便使得评价的最终结果能够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教育评价由于其主体不同、主体需要不同,可分为“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种类型 [8 ]。个体评价主要是指个体从自身的需要、利益出发、情感出发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社会评价是指社会各界、非的群众组织或机构依据一定标准对高等教育作出的价值判断。依据教育评价主体的分类以及社会机构的特殊性,大学社会评价的主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因此,大学社会评价可划分为:评价主体为个体的评议模式、评价主体为群体的排名模式和评价主体为机构的认证模式。

2. 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划分的现实依据

纵观当今国内外大学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社会评价也只有三种基本模式。首先,由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研究机构等社会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是全球最为普遍、最为通用的一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几乎所有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国家都有大学排行榜的存在。其次,高等教育认证制度(认证模式)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一种独特模式和手段,是实施非政府的教育社会化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形式,已被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再次,评议模式普遍存在于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中,因为评议模式的评价主体正是与大学息息论文导读:究和社会服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相对于政府评价和高校自评,大学社会评价具有以下特点:主体多元、目标多样、标准各异、内容复杂。对比表1中的三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我们可以发现,每种模式的构成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三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

1.评议模式的特点与另外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相关的学生家长、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慈善或捐赠机构等,对于大学评价,他们有着强烈意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三种模式的特点分析

大学社会评价是指除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第三股力量”——社会力量对大学的办学水平与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相对于政府评价和高校自评,大学社会评价具有以下特点:主体多元、目标多样、标准各异、内容复杂。对比表1中的三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我们可以发现,每种模式的构成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三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

1. 评议模式的特点

与另外两种模式相比,评议模式作为大学社会评价模式中最随意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当前的评议模式不仅包括社会个体对大学的评价,还包括用人单位、社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群体对大学的评价,并且各评价主体倾向于从自身的立场和价值观出发对大学作出评价,这就造成了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评价过程的零散性。具体来说,评议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议主体的多元性 当前的大学已经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发展的质量不仅直接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有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参与 [9 ]。评议模式不受评价者身份的限制,其评价主体既不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核,也不需要接受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认可,社会中的所有个体、群体(一般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自由发表各自对大学的观点和看法,转变了以前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单一性的状况,适应了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并最大限度发挥其质量保障和监督作用,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从评议模式的评价主体可以看出,评议模式是最贴近社会的,最能够反应社会公众真实感受和想法的评价模式。
(2)评议标准的多样性 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评价的立场、意愿和价值观各不相同,他们评价大学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首先,学生家长是通过关心子女身体和精神发展以及学术进步等方面关注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他们对大学声誉给予极大的关注,对上“好大学”和“好专业”表示了极度的渴望,希望能上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什么是好的大学”,考生和家长也有自身辨别“好大学”的标准——教学质量、学校知名度和毕业生就业率 [10 ]。其次,用人单位对大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上,他们在评价毕业生时主要考虑的是毕业生个人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和工作态度。因此,他们在评价大学时更多的是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即非常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11 ]。
(3)评议方式的灵活性 评议模式的各评价主体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发表对大学的看法,而且评议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首先,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学生家长委员会、电话、网络等)参与大学评价。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顾客满意”越来越受关注,学生家长参与大学评价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组织学生家长参观学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等形式逐渐成为学生家长评价学校的重要方式。其次,用人单位是大学产出的直接体验者,他们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无可争辩的发言权。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关系,直接评价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另外,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回答问卷(或访谈)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作出评价。
(4)评议结果的参考性 与认证模式和排名模式相比,虽然评议模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以个人的切身体验、心理、理解能力和社会地位为限),还未达到整体的、系统的评价高度,但由于社会主体成员的普遍介入,他们的评价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望和追求,是理性化和统一的社会评价的感性材料来源,并且可以为大学的决策提供参考信息,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对决策的理解和认同,并通过推动有关人员对教育管理决策的正确理解来推动监督过程的科学化以及通过从各个角度提供相关参考信息与评价,推动反馈过程的科学化 [12 ]。
2. 排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划分及特点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模式的特点
与评议模式和认证模式相比,排名模式更侧重把大学置于社会之中,用公众的眼光来评价大学,更注重大学的社会效益。排名模式不同于认证模式和评议模式之处还表现在它是当今最为通用的大学社会评价,它不受政体、国体的限制,影响非常广泛。具体来说,排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排名目的的商业性 排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排名机构大多数是新闻媒体或网络媒体,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对其所办刊物的进一步关注,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 [13 ]。不可否认,大学排名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为学生及其家长择校提供参照信息,并且在引导高校竞争、推动高校发展的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商业性的——以吸引读者或网民注意,进而获取经济利润。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9月刊登的“全美大学排行榜”一出,该杂志的销量便大幅增加;我国的网大推出的各种“名人校友排行榜”,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吸引网友、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2)排名性质的新闻实践性 在性质上,排名模式具有较强的新闻实践性。认证是由经过政府或教育行业严格认可的认证机构,在科学合理的认证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学校或专业认证,找出高校的优势与存在的理由并提出改善意见,因此,认证的性质具有很强研究性质。而排名模式的评价主体一般都是新闻或网络媒体,新闻(或网络)媒体的天职就是报道各种新闻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每年的大学排名作为一种高校评价的结果无疑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各新闻媒体争相制作大学排行榜并不是为了探索高等教育理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从性质上看,排名模式具有较强的新闻实践性。
(3)排名方式的间接性 认证模式采取自我评估与同行评估相结合、书面材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论文导读:(1)认证主体的性从建立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国家看,从事高等教育认证的机构一般都是社会机构。这些认证机构既不隶属于政府而凌驾于高校之上,又相对独立于任何具体的教育机构和其他任何可能的教育利益组织或个人。一方面,它们在性质上是性的,不是政府的下属机关,因而可以避开在认证过程中受政府权力的牵制而影响评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认证评估。所依据的数据资料都是认证专家到被评估高校进行深入调查之后获取,即使是被评高校提供的数据与资料,也必须得到评估专家的当面审核确认,确保获取的数据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而排名模式的各评价主体并没有亲自进入高校获取数据资料,所依据的数据资料一般都是从第三方机构(政府数据库、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对学生、教职工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数据等)获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计算后得出排名结果,因此,排名方式的间接性特点明显。(4)排名结果的社会导向性 排名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学生及其家长在择校时提供参照依据,指导着高等教育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选择一个更符合自己期望的学校或专业;引导用人单位进行正确的人力资源市场选择。大学排行榜的产生,拉近了高校和社会的距离,使社会进一步了解和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加强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使高校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排名结果具有很强的社会导向性。

3. 认证模式的特点

认证模式作为大学社会评价模式中最为规范、最为成熟的模式,其认证主体一般都是社会上专业的、权威的并经过政府或其他专业机构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趋于专业化,认证过程趋于规范化,因此,认证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具体来说,认证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证主体的性 从建立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国家看,从事高等教育认证的机构一般都是社会机构。这些认证机构既不隶属于政府而凌驾于高校之上,又相对独立于任何具体的教育机构和其他任何可能的教育利益组织或个人。一方面,它们在性质上是性的,不是政府的下属机关,因而可以避开在认证过程中受政府权力的牵制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尽管有些认证机构是由各种学校协会、专业协会或行业派生出来的,但每一个认证机构对此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则以保证这些机构在进行认证活动时不受任何与被认证学校或专业及其有利益联系或冲突关系的组织或个人影响,确保认证机构的高度独立性和性。
(2)认证标准的专业性 虽然,各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在整体上表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征,但与评议模式和排名模式相比,其专业性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证标准的专业性。每个认证机构制定的综合性认证标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都涉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及正在实现的目标。二是认证机构人员的专业性。认证机构的工作者一般都是有经验的教育或相关行业的专家。认证机构一般都建有数量庞大的专家库,其专家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经认证机构的会员单位或有经验的认证专家推荐、本人同意后参与认证活动的,同时认证机构会对每一位首次参与认证的专家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确保认证机构认证结果的专业性。
(3)认证过程的规范性 各国的高等教育认证程序都强调高校自我评估和同行专家评议相结合、书面评估和现场评估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同行专家评议为核心、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科学认证策略。其评价过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划分及特点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程一般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认证申请。高等院校要必须按照认证机构的规定提出书面申请。二是院校自评。被认证机构必须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改善工作、写出书面报告,准备好现场考察所需要的材料。三是现场考察。认证机构派出主要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到被认证学校进行现场考察。四是作出认证决策。认证机构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在审查研究考察报告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授予认证资格。五是延续考察。院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评自改后,认证机构会在规定时间内派专家到院校进行后续考察,以确保学校的质量改善。
(4)认证结果的权威性 认证模式以高校自评为基础、同行专家现场考察及评议为核心、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认证策略为认证结果的权威性提供了保证。首先,认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因此,被认证学校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这就为认证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同行专家的评议有利于避开由于自评而导致的失真效应,同时专家的特殊身份,使得认证意见具有较强的“权威效应”,大大增强了认证结果的可接受和认同感。再次,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扩大了认证主体的范围,拓宽了认证的信息来源渠道,使认证置于社会公众的公开监督之下,既增强了认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印象,又增强认证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三、结 语
我们应该清楚,任何关于模式的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因为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模式都有可能做到最好。我们研究模式的作用在于,在清楚认识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模式的优势之处,同时努力规避其缺点,以便模式的不断改善。在以上三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中,认证模式作为一种合格性评价,它的作用在于保证和改善学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由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可将其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教育投资的重要参考。排名模式作为一种终结性评价,由于排名机构一般都是新闻(或网络)媒体,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的强大威力,表达社会公众对质量的追求,并且为高校提供质量反思以及寻找质量差距提供参照标准。评议模式作为最为随意的一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但作为大学社会评价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评议模式将社会上分散的、与高等教育有着利益相关的个体和社会群体吸引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来,发挥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质量氛围,唤醒公众质量意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三种评价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我们在进行大学社会评价时,必须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其不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守福.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2,(6):44-48.
[2]赵小花,姚运标.全球视野下的大学评价类型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25-28.
[3]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论文导读: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16-121.乐国林.考生、家长心目中的大学评价——以天津市高考志愿填报情况为例.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7-9.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2,(1):43-47.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究,2008,(1):38-45.
[4]李守福.论大学的社会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3,(5):1-5.
[5]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6]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6):38-41.
[7]顾志跃.转型中的教育评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8]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16-121.
[10]乐国林.考生、家长心目中的大学评价——以天津市高考志愿填报情况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7-9.
[11]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43-47.
[12]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3]刘 珵,蒋 凯.全球大学排名: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市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