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老上海新闻真相与八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378 浏览:68276
论文导读:.的“公器”面孔一步步浇筑定型。主编《上海新报》的,一直是几位西籍教士,第一任叫华美德,第二第三任分别是傅兰雅和林乐知,都是精通汉语的中国通。另有一位中国助编董明甫,据说也是身手不凡。作为《申报》创办之前上海租界唯一的综合性中文传媒,《上海新报》这种持续10年的发蒙力推、倡导熏染,使租界中上层华人逐渐
开埠前的上海,清政权气数将尽,无论士绅阶层还是市民阶层,对于时局或新鲜事物的诸多信息是越来越关注了,但这些来源得不到核实的消息一般只在坊间流传,承担信息传布功能的事物主要有:茶馆、书场和竹枝词。
竹枝词的历史要追溯至唐宋,上海竹枝词的真正发展从明始,明代顾彧编纂过第一部《上海县志》,他也是竹枝词名家,他的《上海竹枝词》迄今犹存,其中的“黄浦西边黄渡东,新泾正与泗泾通。航船昨夜春潮急,百里华亭半日风”,生动记述了往昔上海风光。
到了清代,随着上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们热衷于用竹枝词进行反映,连不少有声望的士大夫如钱大昕、王鸣盛、王鸣韶等也积极加以提倡,因而使之盛极一时。随后影响最大的当数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和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它们保存着许多在正史里无法找到的珍贵地方资料。
上海开埠后,虽然还有《别琴竹枝词》、《沪游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等余绪,词韵生动流畅地描写了上海的畸形繁华和形形色色的怪现象,但从严格作用上说,它们还不是新闻报道,充其量是纪实类文艺作品,直到新闻性报纸、杂志进入社会生活,人们才有了“一纸在手,观览天下”的便利与习惯。
《北华捷报》捷足先登
“印刷术是中国早就有的;但是,只是为了付印而且只有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的那种印刷品(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是在西方才得以问世。”仿佛为了给马科斯·韦伯的论述添加一个历史注脚,就在上海的门户刚刚对西方打开不久,租界的洋人们便把被他们命名为“作品”的印刷品,惯性地移植到了上海。
1850年8月3日,一份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在上海创刊。这一年,据租界统计,上海只有可怜兮兮的210个外国人,而且未必全懂英文。号称亚洲第四通商大港的上海却还是破天荒地有了第一份可称为新闻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定期出版物。
为210位个体办报,洋人对信息的倚重、对知情的渴求,由此可见一斑。
既有“北华”,肯定少不了“南华”,这一地理界分源自最初在广东登陆的那一批西方侨民。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们落脚的广东以及附近区域,称为“南华”;与此相对应,则将广东以北、包括上海在内的广大区域定位为“北华”。至于“捷报”,显然不是指“胜利的喜讯”,而是指“快捷的报告”。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又推出英文日报《字林西报》,前者改为日报的每周增刊。
第一份中文报纸出现在《北华捷报》登陆上海滩11年后。1861年10月,由英商字林洋行业主达伦创办的《上海新报》呱呱坠地。这是一份由外侨编印,专供华人绅商阅读的商报。论资历,它比《申报》还早11年。
《上海新报》初创时也是每周一刊,到了第二年的5月7日,才改为每周发行三次,即周二、四、六日出版。到了1872年7月2日,再进一步,发行日报,除星期日,每周出六期。这张报纸的开面比现在的4开小报稍长,宽窄则基本相当。
《上海新报》在发刊启事中称,“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当时正逢太平军兴,苏浙皖一带,“长毛”与清军彼此拉锯,激战正酣,双方呈胶着态势。为躲避战乱,上海租界滞留了大量来自长江中下游及浙闽等地的难民,其中很多富贵人家。这些人对时势政局、军事动态,以及家乡情况,都格外关注,对商情商业也十分上心,读报便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上海新报》适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可谓生逢其时,很受欢迎。
早在当时,《上海新报》就已自觉使用“信息”这一字眼,如“外国新到信息”,“外国信息”等。为迎合商绅人士素喜扮演消息灵通人士、即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心理需求,《上海新报》广辟信息渠道,博采兼收,以吸引阅读。举凡工部局公告、会审公廨判决、海内外要闻、本埠重要社会新闻、评论、读者来信、商品介绍、中外人士招聘求职告白、保险汇兑、船艘搭客等,无所不包。这种非常实在的致用操作,让商绅们在享受信息,满足精神饥渴的同时,也培养了吸纳意识和广告意识,学会了如何使用信息。
华人的来信和自由投稿,亦成为版面上最具亲和力的内容。例如当时在江南文人中颇为流行的沪游笔记(即观光散文)《租界“”揽胜》、《十里洋场走笔》之类,时不时会在报纸上露一小脸。1870年4月23日(早于《申报》创办两年),《上海新报》还破天荒首次刊登了民间人士创作的竹枝词,使这种具有民谣风格的诗体文字,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海新报》开风气之先,使中国文人自刻自刊自印自发的文墨传播形态,从此转换路径,文章面世与否的命运安排,从个人之手,交由公共传播媒介定夺。文人的创作,“只有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才有资格进入大众视野,否则就是自娱自乐,充其量半成品而已,得不到社会承认。而社会,也就是受众——受众的口味第一次成为鉴别优劣的尺度。
循此路径走去,报纸老上海新闻的真相与八卦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的“公器”面孔一步步浇筑定型。
主编《上海新报》的,一直是几位西籍教士,第一任叫华美德,第二第三任分别是傅兰雅和林乐知,都是精通汉语的中国通。另有一位中国助编董明甫,据说也是身手不凡。
作为《申报》创办之前上海租界唯一的综合性中文传媒,《上海新报》这种持续10年的发蒙力推、倡导熏染,使租界中上层华人逐渐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为后继者《申报》的传播,开创了相对成熟的消费氛围和文化习惯,也为日后上海各类报刊大量涌现,并最终占据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半壁江山奠定了基础。
《苏报》案的警世启迪
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江新报》横空出世,成为《上海新报》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并且只用了半年就将对手挤垮,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但是,从这位新秀的名称上,仍不难看出它对老大哥的致敬和模仿,尽管它后来简称为《申报》。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丝绸的英商安纳斯脱·美查,因为后来生意不好,干脆改行,和他的三位友人,集银1600两,创办了这张报纸。其后虽白云苍狗,累换业主,仍香火因缘,不甘歇搁,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经营78年,总计出版25600论文导读:期。老上海新闻的真相与八卦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老上海新闻的真相与八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期。老上海新闻的真相与八卦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老上海新闻的真相与八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