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江苏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04 浏览:60908
论文导读:
摘要:地方音乐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传统观念和审美价值,对当地居民的存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深刻影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地方性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吸收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形成地方文化特色,不断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音乐传承模式。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应成为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淮剧 苏州评弹 地方课程 音乐教育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目前的规定,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地方学校编写的教材应占15%-20%。本土音乐教育和学校应结合当地环境和人文地理,让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区域特点、民族传统和学校的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学校可以编写地方音乐教材供教学使用。如何开发和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当前最迫切需要深思和解决的理由。
江苏素有“二胡之乡”美誉,“江南丝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古琴艺术在中国具有突出地位,先后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乐流派。江苏流传至今的民歌有12800余首。苏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广为传唱。历史上,产生过大小曲种50余种,现尚存20余种,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徐州琴书、南京白局都是代表性曲种。
本文以淮剧为例,阐述江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之间的关系。
淮剧是典型的地方剧种,起源于盐阜及两淮一带,因为早期流行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所以也被称为江淮戏,历史已有两百多年。淮剧从唱腔到表演都和盐城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紧密相连,是盐城人民的“家乡戏”。而今淮剧的发展中心主要是在盐城、上海、泰州等地区。

一、淮剧传承的目前状况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传统艺术开始慢慢被边缘化。虽然淮剧在2008年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享受政府和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但仍处于颓圮状态。淮剧唱腔和音乐渐渐为年轻观众所陌生,观众的年龄断层现象突出,在剧院经常出现“有价,无市场”的局面,发展不容乐观。盐城是今天淮剧艺术发展的主城,但在这里,爱好淮剧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对淮剧态度比较冷漠,淮剧面对着传承的危机。观众减少使得演出市场越加低迷,很多淮剧演员面对着转行或者失业。连锁反应使淮剧表演学校的入学率也以惊人的速度下降。随着淮剧老艺术家退出舞台,淮剧的发展前景堪忧。保护文化多样性,充实人们精神世界是社会发展的必定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淮剧传承形式。

二、学校传承模式的应用

戏曲艺术进校园这种教育模式,其实已在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礼堂)早在清代就聘请讲授曲学大师吴梅,在大学里教授昆曲,迈出了戏剧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步。1989年,苏州大学在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帮助下开办了昆曲艺术本科班,采用特色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诗词写作和吟唱”选修课,试图依靠高等教育培训发展戏曲文化。2003年,苏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化文学本科专业和戏剧戏曲学硕士点先后申报成功。2004年,又增设了戏剧影视文学博士点。江西师范大学学生选修戏剧可以得到学分,课程内容包括江西弋阳腔,戏剧的历史,基本理论以及戏剧表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也有自己的戏剧社。这些形式为盐城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形成特色学科提供了借鉴。2003年,盐城建湖正式开展“淮剧、杂技进校园活动”,先后创立了“振兴淮杂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积极推行了“淮剧进课堂,杂技上操场”,鼓励学校和专业剧团组织结对。2009 年 12 月,《淮剧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教材出版印刷,并向全县广大学生免费赠送。2010 年,建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馆”在实验小学正式开馆,并举办了“淮剧杂技进校园”活动成果汇报演出。目前淮杂进校园活动已由最初的 8 所试点学校全面推广到全县中小学、幼儿园。2011 年起,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开始探索性地开设了《淮剧欣赏》课程,该课程以欣赏为主,辅以经典唱腔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淮剧唱腔的韵味,从历史、舞台表演等多角度走近淮剧,并不同程度的转变了对淮剧的看法。

三、盐城地区开发校本课程的路径

利用学校为基点是淮剧艺术传承的新思路。对于地方传统音乐的保护不能仅仅依赖资金的支持、政策的帮助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将戏曲艺术教育在学校普及,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地方课程,为淮剧艺术培养更多的观众。在盐城地区的学校,这些想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探索,例如师资理由,专业知识的体系结构理由,专业表演的舞台性并不适合学生的淮剧学习等理由。那么,是否有必要在盐城地区的师范类高校、中小学两点之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校传承体系,在高校师资培养课程体系中增加淮剧音乐的相关内容,继而由他们将淮剧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入至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尝试的。此外,如果在校园内开展“淮剧艺术社团”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以怎样的模式开展,这些理由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当代文化艺术万紫千红,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类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淮剧艺术的地位岌岌可危。淮剧作为当地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的缩影,是盐城人身份的象征,因此不能任其逐渐被边缘化。也正因为淮剧是盐城的特色文化,所以它必须依赖于盐城的地方特色教育。
综上所述,江苏民间音乐不仅种类多,有特色,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教育价值。只有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精髓,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作品,内涵和韵律都不相同。那么,有哪些策略可以让民间音乐更好地在校园中论文导读:中,琵琶、鼓、唢呐、二胡和古筝等民族乐器被广泛应用到电影音乐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反响不错。例如在徐静营导演的影片《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中,让琵琶作主要乐器,电影的主题曲更是直接取名为《琵琶语》,展现了一位女性对爱人的幽怨之情。由于《琵琶语》的出现,许多学生开始注意琵琶这件古老乐器,影视作品让古
传承?

(一)影视作品的传播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往往可以在校园里迅速走红。各类民族艺术风格也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的发展而演变。其中,琵琶、鼓、唢呐、二胡和古筝等民族乐器被广泛应用到电影音乐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反响不错。例如在徐静营导演的影片《 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中,让琵琶作主要乐器,电影的主题曲更是直接取名为《琵琶语》,展现了一位女性对爱人的幽怨之情。由于《琵琶语》的出现,许多学生开始注意琵琶这件古老乐器,影视作品让古老民族音乐再次在观众耳朵里响起。

(二)数字音乐市场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的音乐产业,种类丰富,传播性强。校园中流行的各类数码产品,如手机、随身听等,都可以轻易获得音乐资源。显然,这对传统的音乐产业来说,是挑战和颠覆。因此,包含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音乐产品,在流行音乐市场中应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如果在网站中“民间音乐”,搜索到的多是以古筝、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民歌、戏曲作品很少。由此可见,现代人对民间音乐的挖掘力度不够,挖掘和整理民间音乐,继承、发扬和保护它的多样性,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传播民间文化,有助于我们现代人实现经济和文化双赢的目标。

(三)校内外广阔的舞台

除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场地和时间,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电台、电视台、文化馆和美术馆等与音乐有关的地方参加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处理实际理由的能力。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展览、音乐会、广场晚会和科普宣传演出等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如今,民族音乐文化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友谊的桥梁,是增进相互理解的共同语言,以学校为切入点将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结合非常重要。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古老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必将激发起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校园应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新基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也有了更多向世界展示的机会,只要积极扩大民族音乐的存活空间,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一定会走进大众心里,走向世界,大放异彩,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刘俊鸿.淮海戏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
[3]殷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目前状况及理由分析[J].大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