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画论“比德”观对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文化渗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17 浏览:60858
论文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象法天地”、“天人合一”正是遵循着“比德”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的古典绘画理论中不乏对于“比德”的论述,其传统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对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文化的渗透较为深刻,具体可以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造园立意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兴盛与发展与中国
“比德”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将自然之物赋予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在中国的古代画论中“比德”思想的相关论述颇多,其作用方式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颇深。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与中国绘画思想的联系密不可分,可谓画学思想指导了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本文便从传统绘画理论中儒家哲学思想的“比德”观角度,从造园立意、空间布局、景观配置、意境营造四个方面探讨其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文化的渗透。
“比德”观念的形成来源于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关照态度,“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既包含了对自然山水景物的赞美,也包含了对人的智、仁品格的赞美,自然之物与人的精神品格相联系,自然之物赋予人化的象征,从自然之物中体验人的道德情操,这是“比德”的
核心。
“比德”作为中国特有的观念,贯穿于中国艺术门类始终,其赞美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审美哲学为中国的门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作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象法天地”、“天人合一”正是遵循着“比德”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的古典绘画理论中不乏对于“比德”的论述,其传统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对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造景文化的渗透较为深刻,具体可以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造园立意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兴盛与发展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催生了园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儒家的美学思想对其渗入较深。园林艺术作为人们修身养性和活动场所,其立意的选择是为了突出特色。或借峰峦之势造就蓬莱之景,或借自然山水地势造就理想天地,这均与儒家“比德”观的审美形式相符。中国古典园林是集时空与空间融合的艺术,通过形式表达情感,用真实的景象传达艺术形式,而“比德”观赋予园林艺术的造园形态以人格的象征,丰富了园林艺术的造园立意。
张彦远曾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提到的“经营位置”则是绘画立意的基础,造园立意也是如此。立意的选择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一环,是决定园林艺术风格的基础,对造园设计具有直接的影响。建筑师童离对造园要素的总结为:“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第一要素属于自然要素,第二要素属于人工造物,第三要素是介于两者之间。从中可以得出造园的基础产生了“意”,即立意。这种立意便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儒家文化经典命题“天人合一”。自汉朝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到明代计成《园治·园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构建了整个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如何,人便如何。《易传》的君子“与天地合其德”意味着“君子之德”与“天地之德”合而为一,即天地的“德”代表着君子的“德”。“比德”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自然审美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之美与人的主观情志相联系,中国古典的造园文化与儒家比德审美形式相符合,园林景观融于自然,与自然契合,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造园立意。
“比德”概括了传统美学思想创造美的形式,古典园林遵循客观存在以期获得自然美的艺术形式,为了使得园林环境融于自然,在造园之初就遵循着“比德”的审美规律,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多建立于自然风景之处,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体现了理想的天人协和的居住环境。
空间布局
《影园记》有云:“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中国园林多遵循着山水绘画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多有画家的参与,园林大师也多精通绘画理论,因而形成“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造园传统。谢赫的“六法”的“经营位置”便对绘画的布局有了深刻的认识,强调绘画要注重各个物象的“位置”安排,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便遵循着绘画理论的“置陈布势”,在布局方面做到了“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起结开合,多样统一。”(汪菊渊先生对园林布局原则的概括)
“规者,正圆之器也。”(郑玄笺《诗·小雅》)儒家讲规矩论方圆的封建礼制观念对园林艺术产生影响,一座经典的古典园林,往往拥有一个布局的模式,如南北纵向对称,或前后迂回辗转,亦或幽邃深远别有洞天,不管布局模式如何巧妙不同,其主要的空间布局轴线是贯穿始终的。
但鉴于古典园林追求含蓄、迂回的形式美学,其变化无穷,形式的制约不受限制,往往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建筑与景观环境结合较为自然。儒家“比德”意识的渗透,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其审美哲学追求不同要素之间的作用与联系,并且更注重和谐统一。中国的多数古典园林虽然采取的空间布局形式不同,但都同时具备一点都是有一个明确的布局主轴线,这个主轴线决定了园林的布局特点,在轴线的引导下建造的本于自然,艺术化的再现自然的山水景象,并巧妙地把自然之美和人工设计之美结合为一体,这便是“比德”意识的具体体现。
景观配置
画论中描述“比德”思想最为典型就是“以物比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君子之德风也”(荆浩《笔法记》),“松者,公侯也,为众木之长……如君子之德,周而不比”(韩拙《山水纯全集》)这些论述均借松树比喻君子的人格,画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自然之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寄托作用。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如“岁寒三友”(梅、竹、松)、“四君子”(梅、兰、竹、菊)等,自然之物化身为人的道德观,这是“比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透过画论“比德”的手法来看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其思想渗透更为典型。古典园林在景观配置方面尤其重视植物配置,对植物题材的选择也有独到之处,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其模式并不固定,运用特定观赏寓意的植物造景,营造古朴淡雅的风格,追求画意表现。如苏州的拙政园,其“听雨轩”、“留听阁”选择芭蕉和残荷,芭蕉象征人的洒脱之气,荷花更是君子所爱,代表君子人格的清新脱俗,此处运用寓意深刻;还有苏州的留园种有桂花和荷花,桂花寓意富贵,荷花寓意幽雅,植物自身的形态让我们可观、可闻,其寓意更是让我们可感。儒家“比德”观认为,自然天地造就自然生命,从人的道德观点看待自然事物,只要与人的精神品格想通,便都能比拟。古典园林里的植物配置不仅只是为了配合自然生态所需使景观生色,更是借植物抒发情志,其背后所赋予的“比德”精神更是充分的体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w/lw47923.html上一论文:研讨手绘艺术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