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33 浏览:84811
论文导读: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修订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人定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真实的商业经营管理过程。实习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态度、语言组织、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定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大量人才。
关键词: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然后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国内高校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有所裨益。

一、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学者奈特(Knight)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进国际的或跨文化的维度的过程。”强调了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奈特(1994,2008)认为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教育国际化,主要是在国内高等教育活动中融入国际的和多文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国外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国外高等教育活动中师生跨国交流、跨国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等。

二、中外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人才短缺之后极为重视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物流教育日趋完善,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物流专业发展迅速,全国共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48 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高校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内高校要汲取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不足之处,创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流教育。

1.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如欧盟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和“苏格拉底项目”提升高校师生的国际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山西财经大学物流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为社会输送在物流管理领域具有宽阔学术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合格人才”;未能明确表述为何种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都没有清楚表述。其理由部分在于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国家相关部门规章,办学体制决定高校不具备办学自主权;部分在于我国高校因自身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等方面限制,建立起的工商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培养过程对比

培养途径主要指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策略来看,国外一般也采用讲授法讲授大部分课程。但是工商类课程和实际结合密切,国外大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理由的能力。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要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国外大学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还有研讨会(seminar),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此策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这种策略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大班授课的方式,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
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环节主要有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实习过程监管较弱。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社会或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修订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人定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真实的商业经营管理过程。实习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态度、语言组织、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启迪

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而培养目标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学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准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对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划分,形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同一高校的不同班级也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物流教育。
物流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本文详细比较了国内与国外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外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善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推动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cjhlw/lw44821.html上一论文:阐释呼和浩特地区乳制品冷链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