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从课程哲学观角度看课程类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63 浏览:57308
论文导读: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罗杰斯和马斯洛主导的课程范式拉尔夫.泰勒实践的课程范式施瓦布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存在现象学”—派纳“批判课程论”—阿普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二、英国课程理论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理论层面启迪知识课程论赫斯特;彼得斯不忽视

摘 要:课程类型相较于课程与教学基础、演变、结构等专题来说是一个小专题,相较于课程实施、评价、管理、资源等专题来说有相对比较固定,没有较多可发挥的余地,所以我想从两个突破口来深思这个专题:一是在演示文稿中呈现的,从课程类型开发来说,主要是借鉴国外特色的、有成效的的课程类型开发,在研究在中国的可行性,即“本土化”;二是从课程哲学角度,来看看国外纷繁多样的课程演变对我国课程类型开发的启迪,提出课程借鉴与本土化课程的倡议。本论文针对第二方面的学习来阐述。
关键词: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开发 课程范式 课程借鉴 课程本土化

一、美国课程理论

(一)美国课程哲学的发展

1.美国课程哲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2.美国课程哲学发展的两条线索

(二)美国课程范式的演进

课程范式代表人物关系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杜威相互对峙
要素主义课程范式巴格莱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布拉梅尔德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布鲁姆相互对峙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罗杰斯和马斯洛
主导的课程范式拉尔夫.泰勒
实践的课程范式施瓦布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存在现象学”—派纳
“批判课程论”—阿普尔
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二、英国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理论层面启迪
知识课程论赫斯特;彼得斯不忽视学科内在逻辑
社会课程论曼海姆、杨、伯恩斯坦职业性和学术型课程的平等
文化课程论劳顿课程要求和课程显示的漏洞
过程模式课程论斯坦豪斯教师是一个研究者;课程规划、编制。评价是一个过程
个人与社会发展课程论普瑞课程环境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对社会价值和学校文化课堂风气的探讨

三、德国课程理论

课程学派课程模式/改革
柏林学派情景分析课程模式
康斯坦茨学派课程发展决策理论
比勒菲尔德学派课程工厂
慕尼黑学派巴伐利亚课程改革
闵斯特学派结构格子模式

四、美国、英国、德国课程范式理论对我国课程实践的启迪

在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过程中,我通过表格、概念界定、逻辑关系图等梳理了三个国家课程流派的历史发展,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学习后有几点收获,表述如下:
1.课程类型的开发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并是教师在观念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现在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教育改革、课程开发等都面对一个瓶颈——师资理由。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不足,新教师的经验不足,这样的落差导致一个新的课程类型开发出来之后的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大!
2.任何教育改革必定以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出发点,任何政治化、经济化的目的都无助于教育理由的解决。这个理由在国外的集权时期会比较明显,但随着的加强,这一理由就弱化了。但在我们国家,这个理由是一直存在的,集权较为严重,就算,课改之后,国家、地方、学校管理体制,但是学校主体,教师主体的地位还是有所限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3.任何教育都要有一定理论基础,尤其是新课程类型的开发,更是需要充实的理论前提来支撑,做到科学、谨慎!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官员的“口号主义”,三生教育就是典型。
4.课程类型的开发—实施—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有条件,分步骤,由点到面有序地推进,不能急功近利。
5.课程类型开发中需要做到政府—专家—教师—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到这点,任何一个课程类型开发出来之后,都会是一个优秀的课程,经得住时间的考研!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李保强,杨昭宁.课程与教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曾亮.课程类型的历史回顾与利弊分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3,(02):80-82.
[6]容中逵.学科、授受还是活动、探究?-论上述两种课程类型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6-29.
[7]黎远谋.基于生态观的课程类型的深思[J].大学时代,2006.
[8]李长吉,白莉莉.整理课: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27-30.
[9]李晶.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0]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1]冯悦.澳大利亚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2]曾亮谭玉霞.课程类型的历史回顾与利弊辨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3(02).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rszxlw/lw50824.html上一论文:谈《道德经》与企业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