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参与式教学法哲学内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51 浏览:14557
论文导读:教学法的实践与推广。20世纪以来,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指出参与重于说教。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发展了情境教学法,最终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强调人人希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中,人是具象的、实体
[摘 要]全球化时代,人的感性、主体性、身体、对话、日常生活等理由为哲学所关注,成为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理由。参与式教学侧重了诸理由的实践作用,学界对此研究不够深入。本文仅从哲学层面,阐释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基础、理念界定与基本理由。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哲学;全球化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63 — 02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 参与式策略培训指南》中将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在教育学、农村社会发展、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与社会等领域,“当真正的学习发生时,学习者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是能够学习的;自己对所学的东内有一种切身的体会,能够自如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此刻,学习者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1〕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哲学研究基础

在中国,“参与式”教学有着悠久的思想理论基础。古语云“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在参与中学习的重要性。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追索“我自然”。儒家的大教育家孔子选用“述而不作”的教育方式。荀子对“见—知—行”三阶段学习过程的系统分析体现着“参与”思想。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上承荀子的生活教育理论即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策略,也蕴含着“参与式教学”的主题思想。当下,陈思和教授提出“回到读书”、“回到感性”、“回到审美”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感性认识活动及审美活动中去。在实践层面,我国 20 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实验者们运用并创造了大量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和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援助项目的开展,“参与式”理论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1999年,教育部启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推动了一系列教育科研合作项目的展开。2001年参与式教学课题组赴英国剑桥学习之后,“参与式”教学理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全面引入中国教育界。
在西方,所谓“参与式”教学又称“合作式”教学或“协助式”教学,其核心理由在于感性、主体性、身体、对话、日常生活。早在古希腊时期,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助产术”的引导方式教育青年,即为通过平等对话提出理由,使人陷入深思、参与、反思和探求之中,最终积极主动地在合作的基础上使理由得以解决。柏拉图对话的写作方式及论著可谓为参与式教学法的最初成果。1779年,美国总统华盛顿提出大学要进行课程改革、实行选课制,这成为学生参与课程体系设置的新举措。1795年,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提出“游戏说”,即是对学生进行参与式教学的美育原则,因为游戏体验本身就有主体的参与价值,“只有当人是完整作用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2〕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学活动即是游戏,由此可见,旅游美学就是这样一门“游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更适合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推广。
20世纪以来,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指出参与重于说教。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发展了情境教学法,最终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强调人人希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中,人是具象的、实体的、存在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3〕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将学习分为接触、综合分析与实际参与等三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正式源自英国。
21世纪至今,英国剑桥教育集团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大卫·斯茂菲尔德《学习环境的变革》推崇“为孩子建设学校”的教育理念。英国彼得·泰勒《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参与式课程开发指南》侧重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师培训。美国学者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号召现代教师应该成为创设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的建构主义教师。美国坎贝尔《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及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国兰格、科尔顿与戈夫《学生学习合作分析:推动教学相长》建构教学中的参与、合作、探究文化。

二、参与式教学法理念的哲学界定

目前,参与式教学策略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教学、培训和研讨中。参与式教学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参与式”是英国社会学家在国外开展国际援助性研究时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即只有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援助项目才能取得成功。此理论争相被教育工作者引进教育教学领域中,逐渐形成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广泛参与,实践与他人平等对话、交往、合作及创造,特别强调在“主动学”、“做中学”、“体验中学”、“学中合作与创造”。
从词源学上讲,名词“参与”(Participatory )的词源是由动词“参与”
(participate) + 名词后缀-ory组成,1833年开始通用。“参与式”(Participatory democracy )1965年被证实开始使用,这个术语来自学生的。〔4〕因此,“参与”(participate)成为人的自由、平等与和谐的表征。参与式教学法首先涉及人的理由。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感性认知、主动合作、交流和对话、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教学理念,“一旦他们进行了合作,他们的目标也就与别人的目标一致起来。”〔5〕p47
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者以人本主义的生命平等观,引导学者发现成功的途径,提高学者的批判意识,发展学者的自主坚强能力,帮助学者实现自我价值;学者在平等的合作丰富个人日常生活体验,产生新思想。此外,参与式教学法还给学者带来与他人交流的愉悦,引发他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推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凡是能够最大限度让参与者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任何有效的策略都可视作参与式教学策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rszxlw/lw26634.html上一论文:浅析生态哲学视野下的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