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籽棉收购与管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02 浏览:105710
论文导读:
籽棉的收购和管理关系到加工皮棉的质量,如何有效地监管和制约收购籽棉的质量,成为棉花加工企业的第一道质量生命线,现就如何提高籽棉收购和管理进行简要阐述。
杜绝异性纤维
异性纤维严重影响皮棉质量和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异性纤维要从源头抓起,收购企业对异性纤维的管理要常抓不懈、加大对异性纤维危害性的宣传力度,让棉农和企业职工充分认识到异性纤维危害。对于棉加企业如何有效杜绝异性纤维的管理,首先是在棉花收购前期对籽棉垛区进行彻底、仔细的清扫,确保场地无异纤污染;其次加强在籽棉收购期间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提高杜绝异性纤维的自觉意识。对于进入厂区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必须佩戴工作帽,并设立监督专岗,同时在籽棉收购环节要坚决禁止化纤编织袋、非棉布口袋盛装籽棉或使用非棉线绳扎口和化纤类防雨布遮盖籽棉的车辆进入厂区交售籽棉,严查有意或无意的夹带和携带具有异纤性质的物品的车辆及人员进入厂区,发现混有异性纤维的棉花必须挑拣干净才能收购,严把杜绝异性纤维的第一关卡,同时在厂区、卸花、堆垛、籽棉加工喂花口等环节安排若干专职异纤挑拣人员挑拣异性纤维,降低异性纤维对棉花质量的危害,提高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坚决杜绝收购超水棉
超水棉对籽棉收购质量及厂区安全都有很大危害,因为籽棉水分过大在堆放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严重时会发生棉花自燃现象,其结果是棉花品质降低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籽棉收购现场检验人员通过手感和便携式快速水分测定仪采用多点测试,符合要求后扦样收购,对回潮率超过国家标准的棉花拒绝收购或提供相应的场地进行摊晒处理,直到回潮率达到标准后再进行收购,同时在卸花过程中监垛人员也要及时掌握收购车辆内部籽棉的回潮率,发现理由要停止卸花,交检验人员处理,避开未经发现的超水棉上垛发生霉变现象或引发安全隐患,确保籽棉收购的质量。
做好籽棉扦样工作
扦样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收购棉花质量,所以对即将交售的籽棉必须严格执行扦样程序,每车籽棉要根据重量在4个不同位置、不同层面进行扦样,要求样品必须具备整车籽棉的代表性,不能只在某个位置或层面扦样,对于大型货车若不能全面掌握整车籽棉质籽棉收购与管理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量时,厂方可以与货主协商单独卸车并在复检环节评定籽棉质量,出具检验结果。目前企业在籽棉收购过程几乎都采用过磅初检、卸花复检、现场查看与仪器测定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两次检验结果评定籽棉质量并协商的方式提高籽棉收购质量。
严格执行“一试五定”
“一试五定”是籽棉收购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我们首先要在籽棉收购过程中坚持“一试五定”的操作规程,同时要杜绝检验过程中抬级、压级以及收人情棉、关系花、压力花的行为,把握好籽棉收购检验的尺度,籽棉检验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检验人员的技术一定要过硬,责任心一定要强,如果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混等混级收购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执行严格的检验制度和利用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来约束检验人员的检验行为,并且实行阶段性轮班调换制、定期召开质量总结分析会议,对出现的理由及时纠正,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使籽棉收购的各环节相互配合确保收购籽棉的品质。
对于“一试五定”的检验我们必须做到车车取样、批批试轧,测试棉花的衣分、回潮率、品级、长度、杂质、马值等各项指标,然后核算公定数据进行扣、补结算。“一试五定”的结果也是指导籽棉堆垛的依据,所以即使在收购忙季也要在这一环节增派人员绝对不能精简测试指标。目前有些企业主要以衣分为主定价结算,其实也给棉农传达了一个错误信息,忽略了棉花的内在品质,在我国棉花品种繁多及其种植区域土壤差异加之当年气候条件等因素,籽棉的各项指标不能只凭经验“一把抓”的方式出具结果,所以必须严格执行“一试五定”的标准,同时依照籽棉“一试五定”中的品级指标结合长度、马值、品种、衣分等数据进行小垛位、分类别的方式堆垛,使籽棉大垛中的籽棉质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籽棉大垛的质量,为后续加工和设备调整提供便利条件。
籽棉大垛仓储管理与加工
籽棉大垛的垛形必须做到防止雨、水渗透的作用,同时籽棉大垛开始堆垛时也不能使底面铺得太大,这样既不利于及时收垛,也不能及时上盖帆布应对天气变化。在籽棉大垛成垛后但未加工之前,必须做好防雨、防水、防火、防霉变等安全措施,不定期测试棉垛内部温度,同时对籽棉大垛进行扦样初步判定籽棉大垛质量并递交加工车间作为设备调整的依据做到因花配车,提高加工皮棉的质量。
(作者单位: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rlzygllw/lw6449.html上一论文:研究规范门诊日志登记对疫情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