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见识社会学职人气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65 浏览:154100
论文导读:家里也是穷得个响叮当,得找工作赚取学费与生活费。柏格之所以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完全只是因为这是唯一可以把课程都排到晚上的研究所,当年的他根本不知道新学院是圆是扁,在美国的学术声望如何。两人出身都不富裕,白天都得尽力打工赚钱糊口,趁夜深人静才有时间读书,却也都没灭了想读书的念头。或许正因如此,每到人
去年底在书店看到叶启政老师的传记《彳亍踬顿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出版,一时间成为台湾社会科学界的大事,演讲宣传活动不少,叶老见识社会学职人的气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师的门生也纷纷群聚,为老师庆贺新书出版,聆听老师畅谈过往人生与学术岁月。
虽我并非叶老师的门生,但也总算在研究所期间修过老师几门课,感染过老师的学术风采,自然不会错过老师的这本生平自传,更将此书推荐给《书香两岸》杂志社编辑部,原本希望做一个叶启政老师的小专题介绍,为此,还特意将叶老师近年来出版的学术专书全都翻了出来,读过一遍。
书好不容易花时间读完了之后,却发现群学出版了美国社会学大师彼得·柏格的生平自传《柏格欧吉桑的社会学奇幻旅程》,立马找来拜读。读完之后,推翻了叶启政老师小专题的构想,改拟同时介绍叶启政和彼得·柏格。实在是因为台湾从来甚少社会学家的生平传记丛书,更别说是自传性质的作品;而从台美两位极具学术名望的资深社会学者的两本自传的比较、对读中,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将两本书合在一起做个比较性的简介,或许更可以看出社会学职人的修为与特质,或可给一些有志于社会学研究之路的朋友一些参考,于是有了此文。
时代洪流,影响前半生
叶启政出生于日据末期的本省人大家庭,虽然家道尚算殷实,却很快中落,后来甚至穷到得半工半读,身兼大量家教(最多同时身兼八个家教),才得以在养家活口之余一并读书(常常得晚上九点以后才有空读书),就连当兵期间还趁放假出营时赶做家教,可见早年生活的经济负担并不轻。
数学很好,被师长寄予厚望的叶启政,却因着童年时代的饱读家中藏书,而想考哲学系,甚至与父亲发生争执,被老师轻视,但还是如愿考上台大哲学系,后来因故转念心理学。
彼得·柏格出生于维也纳,刚满十八岁那年随双亲移民美国纽约,家里也是穷得个响叮当,得找工作赚取学费与生活费。柏格之所以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完全只是因为这是唯一可以把课程都排到晚上的研究所,当年的他根本不知道新学院是圆是扁,在美国的学术声望如何。
两人出身都不富裕,白天都得尽力打工赚钱糊口,趁夜深人静才有时间读书,却也都没灭了想读书的念头。
或许正因如此,每到人生关卡处,总有贵人来相助。叶启政的同学愿意帮他兼家教,服兵役时长官愿意帮他推荐,日后转读心理学系乃至赴美求学,一路上总有许多贵人及时伸出援手,才能让这个靠兼家教养活一大家子的年轻人,在那出国留学不易的年代拿到博士学位,虽然是个当初连想都没想过的社会学学位。原本被期望应该读医科当医生,却进了哲学系又转心理学最后落脚社会学,一波三折的同时却也奠定了叶启政大量广泛阅读涉猎的基石。
柏格虽然在新学院读的是社会学硕士班,却非当年美国作用上的社会学。在新学院,柏格的社会学是透过巴尔札克的小说学习的,与当时的美国主流结构功能论可以说半点关系都没有,不过却也因此奠定了日后柏格能够开展出自己的社会建构论的基石。只能说,人生所经历的每一步,只要够用心走,或许当下不明就里,日后却都会在生命史中逐渐显明。
从统计实证,到理论建构
在阅读叶启政跟柏格这两本传记时,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两人虽然日后都不是以统计闻名学术界,但是,都有很深厚而扎实的统计基础,而且在早年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处理了不少统计方面的东西。
叶启政的统计与数学好到什么地步?好到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课本与论文中关于统计方面的错误,并且予以改善。或许这是日后叶启政在开展自己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时,能对西方社会学奠基于统计的平均人的哲学人类学默认,做出深入剖析与批判的理由。柏格则主持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即便在他日后以社会建构论闻名于学术界,在统计上所下的功夫依然没有停止。
台湾的社会学界过去一向有轻统计而重理论的偏好,刚入门的研究生就能侃侃而谈统计研究的诸多缺失,恐怕在柏格和叶启政看来,那更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鹦鹉学语,只是从批判统计实证研究的书上看到一些论点便如实照背下来,作为统计不好、实证经验研究麻烦,而逃避处理统计的一种遁辞。
真正严格作用的学术人,对于自己所批判的事物通常也是熟练的,因熟知其中的优缺点故而能看见局限处,与不喜欢或不想学而替自己找借口,美其名为批判是很不一样的。
关心社会,反求诸己
或许你会觉得,既然身为研究社会的社会学者,关心社会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不尽然如此,或者说,至少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还愿意如此坚持的人,不多!
叶启政在正式钻入探索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石之前,其学术中壮年期花了很多心力在处理台湾的社会理由研究,关心与批判当时的台湾社会,除了在报章杂志上撰写时事评论文章,也与一些志同道合者结盟,对社会建言,甚至走上街头,参与。叶启政老师更是野百合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是推动废除刑法一百条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台湾化运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虽然叶启政老师自己对此一部分并没有太过夸耀且反而很低调,不过在书中有颇为细腻的纪录,对于想更多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的也读者,不妨读一读叶启政老师的纪录与说法。
柏格自己则碰触到了南方的种族隔离政策、女性主义运动崛起对男权的直接抨击与挑战,日后的美国越战,以及新教教会日趋保守化所衍伸出的各种议题。同时身为基督徒与社会学者的他,无法回避其信仰与学术良心所看见的真实,于是也总是屡次在与现实的碰撞摩擦中,感受到学院与日常真实之间的落差。
我以为读柏格和叶启政的自传,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社会学之道的学者,能不畏强权或时事的艰难,坚持走对却难走的道路,即便自己得承受并不好受的过程,却依然坚持到底。
老而弥坚,并不凋零
当然从结果论来看,彼得·柏格的学术成就与威望远胜于叶启政。柏格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观点,甚至被开展成一个学派,所写的社会学入门书也畅销热卖,学术影响力更是跨国性的,研究足迹遍步全球。
反观叶启政,虽然熟年之后积极开展(我称之为)“搓揉”与修养社会学理论,试图从东方与本土的角度来响应萌生于西方的社会学知识,给予必要的补充提醒与批判反思,也逐渐成一家之言。然而论文导读:社会学抱持大展鸿图之心的社会学人,特别是觉得自己困守于台湾这块小岛上的社会学人,会对这样的学术中心与边陲所呈现的巨大落差感到不满与困惑,“如果我也能在学术核心地研究,会否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搞不好我也能成为第二个林南?”……这种关于个人安身立命的选择之判断,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个人认为,有志于
,其学术研究成果甚至是经济成就远不如柏格,恐怕也是我辈必须坦然面对的现实。
当然我相信叶启政老师是很能坦然接受,且对自己所拥有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感到满意。但我也知道,许多仍然对社会学抱持大展鸿图之心的社会学人,特别是觉得自己困守于台湾这块小岛上的社会学人,会对这样的学术中心与边陲所呈现的巨大落差感到不满与困惑,“如果我也能在学术核心地研究,会否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搞不好我也能成为第二个林南?”……
这种关于个人安身立命的选择之判断,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我个人认为,有志于实践社会学之道者,甚至未必一定要进入学术界。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社会场域里,修习社会学的人都可以使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观察、响应甚至研究所身处的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当然能在学术领域中出人头地是令人欣羡的,能成为国际知名学者的光环更是美好,但我以为社会学毋宁更像古希腊时代的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存活之道,是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反复操作、练习与实践的。学术研究只是实践社会学的一种策略,还有无数的可能性等着社会学人去发现,如果你真心热爱社会学且愿意当作人生志业的话,是否能够跻身学术核心,甚至根本挤不进学术界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叶启政与柏格当然很幸运的都是社会学学术界的顶尖达人,或者可以日本的职人称之。虽然非本科专业出身却爱上社会学且终身不悔地实践社会学教养,虽然肉体一天天老去,但其从生命与学养中所提炼的学术成就却越来越显大,且成为照亮后代学子们的一盏明灯!
愿我们每一个踏上社会学之路且因此爱上社会学的学子们,能多向这些社会学老兵、社会学职人、社会学武士/骑士们看齐。或许翻转世界仍有困难,但安身立命,以及稍微推动世界往更好的方向推进,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