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改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07 浏览:17489
论文导读:
【摘 要】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势必要求对培养的计算机人才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高,掌控计算机应用主流技术的能力要强。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变化,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目标势必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
0450-9889(2014)01C-0154-0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来说,是最基础的专业先修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来说,是开设其他计算机选修课程的基础课程,可见这门课程的基础地位突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入学的新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加之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实践都带来新的挑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前状况分析

(一)学生分析

目前新生对计算机基本的操作能力大大超过以往,但是学生对计算机深层次、专业的认识不够,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基础课继续沿用过去的课程设置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势在必行。

(二)新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软件的多样化等新理由的出现,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带来改革的基础。微软的OFFICE新版本目前已经应用很普及了,如果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仍然沿用老版本的软件开展实践教学,势必课堂的实践和实际的应用之间出现不衔接的理由,还有微软的OS目前Win7应用得也比较多,如果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仍然以XP系统为基础,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三)教和学的关系分析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讲得多,做得少,这与高职的职业性要求不匹配,特别是对操作要求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所以应该如何把握教和学的比例关系是个大理由,如果把握得不恰当,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从教和学的角度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改革。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基于应用的教学导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在于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的应用理由。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基于“能力构建”的教学导向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 本科教育重视知识体系的教育, 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高职教育的发展时间短,需要分清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职业教育侧重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从专业出发,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设计和案例选择。要根据工作的需要,设计出能力等级,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对应到不同的能力等级,最后在考核阶段才能够分门别类考核,从而做到教学过程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要有利于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专才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同样要从知识讲解中跳出来, 探寻其内在的能力, 以能力目标的培养来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专业不同,设计不同章节的能力目标,比如对于财会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Excel环节应该特别加重课时比例,同时在选取案例时更应该贴近财务数据方面的内容,这个环节的能力目标就应该高一些。又如对于计算机硬件结构这一理由,在讲解的时候最好能够配合实物,并且让学生有机会手动接触一些设备,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章节内容,应该划分出不同的能力要求,构建合适的能力阶梯,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任务化

计算机基础课是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课程内容组合而成, 章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相对较弱。结合我们已有的教学实践, 教学活动应围绕计算机基本技能6个任务展开,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将计算机基础分解成认识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任务,各个章节相对独立, 独自达标。教学活动中各章节随机组合, 自由切入。教学时不必强调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二)教学任务案例化

计算机基础课每个任务要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来实现其能力目标, 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教学项目来实现。教学任务案例的设计强调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的知识领域, 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在财会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Excel应用任务这个环节,可以选择与财务数据处理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实践,我们在数据的选择上可以选和财务相关的数据,然后实现一系列的操作,比如:数据的排序、分类汇总、筛选等,具体的应用案例可以选择制作员工的工资表和工资条,进一步还可以实现具体某个员工工资信息的查询等应用。通过这样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唤起专业和计算机课程之间关联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行为角色转换

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教是学的开始,学是教的推动,教的实施者是教师等客观主体,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做的同步和合一,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开始,教的角色应该占主导,教学过程中,学的角色应该逐步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应该是教和学的反馈阶段,在这个阶段充分地总结学环节存在的理由,从而反馈给教的主体,所以在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只有认清这种变化,把握这种变化的客观性,才能够真正顺应教学行为的转换节奏,实现两者的互相推动。

(四)课堂教学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它整合各种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的共享。为了推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做到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学习,我们应该开发实践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其中包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重点、论文导读:
难点、案例分析讲解、习题实例,还有丰富的复习参考资料。在学习的资源里还应有评价系统,能够对网络学习的效果进行测评,从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五)教学导向明晰化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是要通过广西区计算机一级考试。所以,在对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考证的教学目标导向要明晰,要分析考试的大纲,对教学要求和内容要把握准,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才不致偏离方向。

(六)建立帮带机制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环节,一定会出现一批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和一批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在这两批同学之间建立帮扶关系,实现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理由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2011年,笔者所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班级,全班31人,开始的时候实践能力分化严重,后来采取这种机制后,水平相差悬殊的局面有所转变,最终在统考时全班一次全部通过,可见这种机制是有效的一种尝试。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很多理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而摸索出培养顺应新技术发展,适合社会需求的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职业人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还是应该从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侯丽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万德年.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构想[J].软件导刊,2008(9)
[3]易慧. 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6(12)
[4]庞娟.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1(19)
【作者简介】段忠祥,男,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实训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