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放松跑和心理训练在短跑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999 浏览:108619
论文导读:稳定地呈现在头脑中。然后进一步要求队员在表象中回忆关键性的技术动作以及动作的结构和联系等。表象训练不宜时间过长,一般在5—7分钟,加上恢复性训练时间一般约30分钟左右。二、实验结果训练前测试比较甲乙两组的身体素质(50米跑、立定跳远、后抛铅球)和短跑成绩,经统计学检验,P值大于0.05,没有显著差异。经过
课余训练中,怎样才能使短跑队员的成绩有一个大的提高呢?笔者对放松跑和心理训练的策略进行了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实验对象与策略

(一)实验对象

学校田径队的队员,按身体素质和短跑成绩分成实力相等的两个组:试验组6人(简称甲组),对照组6人(简称乙组)。

(二)实验策略

在整个训练活动中,乙组按照常规策略进行系统训练,甲组在常规中加入放松跑练习和心理训练。具体做法是。
1.训练中的放松跑练习。首先要队员加速跑40米后做30米的放松惯性跑,让队员体会放松跑的肌肉和关节的感觉。当队员有了正确的放松跑的体会后,再进行中速放松跑(40—60米)。站立式起跑,中匀速跑进,要求动作放松,踝关节有弹性,步幅不宜过大,要让队员体会放松技术和踝关节的缓冲技术。在掌握中速放松跑的基础上让队员再加大步幅,逐渐提高后蹬和摆腿的力量,进入到放松大步跑阶段(60米左右)。队员动作放松,体会膝关节的缓冲技术,步幅随跑速的增加而加大。最后进入到大步加速跑(60—80米)。在放松大步跑的基础上逐渐加速,随加速能力的提高,加速距离逐渐缩短,并在加速后不要立即停下来,要进行15米左右的惯性跑。

2.活动后的心理训练。

(1)肌肉、关节的放松练习。放松的顺序是:颈部—上肢—腰部—下肢。基本要领:肌肉感觉要由紧张到松弛,要有意识地制约动作,进行主动的紧张和放松。每部分的紧张和放松要坚持3—5秒,重复1—3次。此项练习初学者要练习15—20分钟,掌握后可缩短为5—7分钟。
(2)呼吸调节练习。如果饭后和运动后,宜稍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用鼻缓缓吸气,使胸腔、腹腔尽量充气,吸气时间视人而定,逐渐延长,吸足气后稍停1秒钟,用鼻缓缓呼气,使腹腔逐渐收缩。一呼一吸共15秒左右。重复上述动作1—3次。要领:自然、舒适、有意识的慢呼吸。
(3)回忆技术动作表象练习。首先让队员进行恢复性的肌肉放松,呼吸减缓、注意力转移等练习,明确队员练习的具体动作,回忆技术动作的基本策略、要领,然后进行表象练习,要先从回忆技术动作的外部形象开始,使动作形象逐渐连贯而稳定地呈现在头脑中。然后进一步要求队员在表象中回忆关键性的技术动作以及动作的结构和联系等。表象训练不宜时间过长,一般在5—7分钟,加上恢复性训练时间一般约30分钟左右。

二、实验结果

训练前测试比较甲乙两组的身体素质(50米跑、立定跳远、后抛铅球)和短跑成绩,经统计学检验,P值大于0.05,没有显著差异。
经过10个月的训练试验,甲、乙两组队员的体质状况和掌握短跑技能的程度都有不同的变化。两组队员的身体素质和短跑成绩都有进步,但进步的程度不同,甲乙两组的身体素质和短跑成绩统计结果差异显著,P值小于0.05,说明甲的组训练效果比较明显,队员的素质和成绩增长幅度较大。
在甲组6人中,达到短跑技评良好标准的2人,占23.3%;达到优秀标准的4人,占66.6%。乙组6人中,达到及格1人,占16.6%;良好的4人,占66.6%;优秀的1人,占16.6%。
短跑成绩(100米)甲组有1人提高1.0秒,2人提高0.8秒,3人提高0.7秒。乙组中有1人提高0.6秒,2人提高0.5秒,3人提高 0.4秒。因此可见,无论是短跑技术还是短跑成绩的提高,甲组都明显优于乙组。

三、分析讨论

导致甲组成绩明显高于乙组的根本理由是:甲组在训练中加入了放松跑的练习,提高了肌肉关节的放松能力,从而增大了肌肉的收缩力量、收缩速度,提高了肌肉的速度耐力、肌肉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增强了技术动作的节奏感,使短跑技术更加完善。同时,心理训练使队员提高了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除了心理障碍。而且,他们的脑力和体力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为下一次训练保持充沛的精力提供了保证。表象训练作为练习的补充手段,加快了技术动作的掌握过程,提高了训练效果。而乙组则进行常规的系统训练,没有进行专门的放松和心理训练,所以他们的放松能力比较差,从而导致肌肉收缩的力量、速度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不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出来。同时,心理素质较差,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低,不能消除心理障碍。所有这些不良现象,都阻碍了乙组队员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因而使乙组队员的训练效果受到影响。
(责编 张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rjgxxlxlw/lw41071.html上一论文:试论论音乐家个性心理与音乐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