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优等生”心理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98 浏览:156206
论文导读: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他们的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承受着种种压力。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对于这段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容忽视。但我们教师往往习惯于关注后进生,因为优等生天资聪颖,教师往往在主观上认为他们其他方面也很好,因而忽视了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听话懂事的优等生的心理理由的关注。殊不知,“优等生”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隐患。
那么,“优等生”为什么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理由呢?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理由,教师又该有哪些疏导策略呢?

一、“优等生”的心理理由及其产生理由

1.容易自负,抗挫能力较弱

“优等生”往往在学业、能力、业余爱好等方面表现出某种优势,因此深受教师爱、同学敬、家长赞、邻里夸,但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如不加强教育,就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同时,他们的内心普遍较脆弱,一旦经历了挫折或受批评后,就容易感到自卑,且不愿向别人吐露或求助,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2.更在乎成绩,考试焦虑明显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更在意分数、排名,所以有考试焦虑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考试时“晕场”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平时学习好的学生,很多学生因为心理紧张不能正常发挥出其应有的水平。

3.担当角色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

很多“优等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在校学生也会承担了管理任务。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如何在使用这些管理权时处理好与低年级同学、同班同学、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对这些本身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二、“优等生”的心理理由教育疏导策略

1.品尝生活乐趣,发现生活作用

心理学家马斯洛给人的心理健康列出的标准中有一条是这么写的:“欣赏时时常新。对于平常的事物,如旭日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分辨工作的历程与结果,对两者都能欣赏。”对于学生来说,其健康心理也应该包括在每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能时时发现并欣赏体会其中的乐趣。在旁人看来,常常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有着心理优势的优等生更易具备这样的健康心理,但实际上因优等生长期处在优越的顺境中,视父母、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的关爱为理所当然,因此往往只知道机械地为好成绩而学习、生活,反而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看似无关紧要,却是潜在的、隐性的、消极的心理,是这类学生未具有科学健康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体现。
我在所任职的班级中发现这么一个优等生,他每天都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考试成绩基本处于班级上游,但他却缺少这个年龄孩子该有的朝气和活力。找他谈话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不会欣赏生活、发现生活乐趣的学生。于是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每天睡觉前回想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把他认为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的记录本从原先的几乎空白渐渐变得内容丰富,记录内容包括与同学共同进餐时的笑话,打球时滑稽可笑的动作,同学上课时精彩的发言,等等。此后,在各项课内外活动中也能看到他积极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了。

2.找到自身亮点,展现人格魅力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求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优等生大多理解能力较强,思维敏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但同时也存在自视过高,不愿或不善与人交流的理由,这容易导致他们在班级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班一位学生便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有的同学说他只是一个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有的说他自私。可据我观察,他虽然内向,但他总会默默地为同学们做些他们易遗忘的事,如给饮水机换矿泉水桶,在同学们离开教室后关灯、关门,等等。如果不能及时展现他的优点,帮助他在班级中得到认可,很容易造成他的心理失衡。于是我找他谈心,让他好好倾诉自己抑郁烦躁的心情,并适时引导他和同学友好、正常地交流。没过多久,在课间便能时常听到他与同学谈笑风生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所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3.找回昔日自信,重新定位自我

长期以来,社会对“优等生”的期望值尤其是对其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很高,而“优等生”在学习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往往会一蹶不振。在优越的受宠的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等生”,普遍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如果班主任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轻则会导致学生思想波动,情绪低落,影响学习和生活;重则会引发其一系列的心理理由,甚至导致其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教师应尽自己所能帮助极少甚至没有遭遇过挫折的优等生,使其将挫折视为难得的财富。我班有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入学摸底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而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个学生却渐渐退步了,究其理由是其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未能如愿。作为班主任的我决定帮助、引导这个学生。我先让他找到自身优势,重拾自信;再指出他在各学科学习上的不足,并加以适当指点;最后让他根据自身目前状况正确定位,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后来的学习中,他给自己“优等生”心理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4.走上沟通之桥,体会浓浓亲情

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对于成绩向来优异的优等生,其父母更是寄托了厚望,但父母却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事实上,品德、学习兼优的优等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也需要与家长沟通并获得家长的理解。
我常常发现许多在学校颇受同学欢迎、老师好评的学生在家中却常和家长闹矛盾。曾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痛诉父亲对她态度粗暴。我向她母亲了解情况后得知,她父亲只是因为她未能达到学业方面的要求对她吼了几句,她便生气了。因为优等生的特殊论文导读:
处境,他们所听到的多为顺耳动听的溢美之词,故而不易接受直接批评,也不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于是我在班级中组织了“我眼中的好父母”讨论并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在讨论中,许多学生发现虽然自己的父母有诸多缺点,但仍然是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父母。在班级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后,我顺势找到那位学生,通过几番谈话,让她明白了家长的表现是爱之深的体现,父母对儿女的爱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作为孩子应该深刻体会父母的艰辛,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正确合理的倡议和要求。思想交流、言语沟通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前提,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只有沟通,两代人才能有共同语言,家庭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社会发展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优等生具有成才的雄厚资本,但也极易产生一些消极心理。因此,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优等生,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找出他们的心理弱点,不断找寻有效的策略,促使优等生真正成为自由遨游于学海、任意驰骋于生活的佼佼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