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面向心理和谐老子思想新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79 浏览:17850
论文导读:
【摘要】心理和谐是人类的美好向往,是永恒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就是说社会的许多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是由于人们心理受挫折后,产生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引起的。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思想,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和”的文化,其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因此从老子思想里探索其心理和谐的内核,有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心理和谐;老子;创新;策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2006年8月6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与到医院看望他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谈话中提到:“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老子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文化,“道”是人的心理和谐之源。道家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指导原则,通达之道,价值旨归与理想境界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人的心理和谐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际心理和谐。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人的自我和谐,反映的是构成心理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根据老子的思想,要做到自我的心理和谐,应该做到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即不可以妄为;懂得节制,俭以养德;遵守适度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制定的“规矩”要顺乎自然、顺乎民心,不能妄作胡为,也就是要“为无为,事无事”(《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依托,在老子的思想中,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也就是说不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而妄为,则必遭到危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人相对于宇宙自然界来说,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其他物种一样是平等的,即万物是平等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脱离万物而独立,并超然存在于万物之上,天地要遵循道,人更应与万物和自然界的运转规律保持一致,以道为法,天、地、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总的看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是从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这一有机整体出发,人只能“顺天地万物之自然而为之”,道家这种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回归自然有着本质的相同,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发展观”。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心理和谐的保障。

一、当前心理和谐所面对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心理理由与矛盾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和变革已然激荡起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等一系列擅变,甚至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最终必定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产生诸多冲击并相应带来人的心理不和谐,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导致人的焦虑、浮躁、以及挫败与抑郁感,人际关系的冷漠导致人的孤独、困窘、失落、空虚,重物轻人的社会发展思维加剧人自身的精神迷惘和形上迷失,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挤压人的存活空间与对人的精神逼迫性等理由,为了从传统文化去研究探索智慧与策略,以寻求心理不和谐理由的解决之道,有学者提出了“经典疗法”。所谓经典疗法,指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挖掘有利于和谐人格形成的和谐思想,如《论语》、《老子》、《庄子》等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和谐思想,以这些和谐思想来转变不良人格,塑造和谐人格的一种心理疗法。老子的思想是主张与追求“和”的思想,其中所主张与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基本精神与思想为我们当前面对的发展困境与消解人的心理不和谐,探索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启发。探索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之道,最终为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与化解人的心理不和谐理由提供策略与启迪。

二、老子思想对心理和谐的重要启迪

(一)“归根曰静”确立顺应社会主导价值准则的心理和谐取向。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里“一”是浑然未分的统一体,二即天地,三即阴阳之和气。意思是说“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其本始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
由这个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交冲而形成各种新生的和谐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是说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都是阴阳之结合体,是阴阳相互交感激荡而产生的新的和谐体。由此可知,“道”是一切和谐万物产生的本源,当然也是心理和谐的本源,或者说物质决定精神,“道”所产生的和谐的物质也就决定和谐的精神与心理。老子主张为了达致心理和谐,需要不断向自己的生命的源流也即“道”不断的靠近与契合。
(二)“返朴归真”塑造心理和谐的人格。苏联学者彼德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心理和谐人格一方面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心理各要素协调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强调内在,合理人格范导出的外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心理和谐人格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追求,是其它一切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人的自我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以心理和谐人格为重要的前提。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为道日损”心理和谐的修持之道。《老子·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主张,为了求得心理和谐之道境,就要一天天的减损自己的与智巧,不断的减少,达到内心虚静无为的境地。通过“为道日损”,即不断减损自己的物质与贪念,不断净化自己的被世俗所熏染的利欲心,作自己的主宰而不被沦为和外物的奴隶,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轻安,最终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论文导读:家提出“大同”以来,“大同”社会成了仁人志士不断追寻的梦想与目标。老子思想充满着“和谐”的文化,为人的心理和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基石,同时也为人的心理和谐的实现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与策略。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所限,使得本论文对心理和谐的概念的分析还停留在前人的成果上,不论在理论方面,是在实践方面,都还
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这种安平和谐之境界。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文化,为了追求人的心理和谐,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淡泊名利、绝圣弃智、少私寡欲、返朴归真等修心养性的修行原则与策略,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心理和谐思想。通过这些修行,不断追求与通达心理和谐之源流—“道”,并以此来达到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的目的。
心理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从儒家提出“大同”以来,“大同”社会成了仁人志士不断追寻的梦想与目标。老子思想充满着“和谐”的文化,为人的心理和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基石,同时也为人的心理和谐的实现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与策略。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所限,使得本论文对心理和谐的概念的分析还停留在前人的成果上,不论在理论方面,是在实践方面,都还有很多理由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笔者在立足心理和谐目前状况的基础上,研究与挖掘老子心理和谐思想并在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心理和谐思想的体系架构,探求心理和谐之道及其时代价值,以更好地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塑造心理和谐人格,其价值向度是为推进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奠定重要的基础,终极是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