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8 浏览:19049
论文导读: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作用。本文将就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写实形象理由做一些探讨,希望对红山文化的宗教理由研究起到一点启迪性的作用。红山文化时期巫觋是一种什么形象?要认知红山文化巫觋的形象理由,必须通过红山文化考古资料,诠释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神灵信仰状况。迄今为止,反应红山文化先民神灵信仰以及精神生活的
摘 要:分析、归纳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形态,对于科学理解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作用。红山文化的人像雕塑大都是写实的巫觋形象,主要分为全身雕塑和头像雕塑。全身雕塑又有站立、蹲踞和坐立之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双手合于胸前做祈祷状。再从雕塑的面部表情分析,不同的神态反映了巫觋神事活动的不同阶段。
关键词: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
1673-2596(2014)09-0001-04
关于红山文化中晚期有巫觋现象,以及巫觋在红山中晚期中的神权功能、地位,不少学者予以讨论。①但是对于已出土各种材质的人像形象、性质等还没有基础性的研究,更谈不上有系统的观点出现。笔者认为分析、归纳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形象,对于科学理解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作用。本文将就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写实形象理由做一些探讨,希望对红山文化的宗教理由研究起到一点启迪性的作用。
红山文化时期巫觋是一种什么形象?要认知红山文化巫觋的形象理由,必须通过红山文化考古资料,诠释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神灵信仰状况。迄今为止,反应红山文化先民神灵信仰以及精神生活的考古资料极其丰富,在中国史前时代中晚期极具典型作用。尤其是大量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发现,为研究巫觋形象提供了较直观的材料。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目前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人像雕塑,既有泥陶雕塑,也有玉石雕塑。
1979年—1982年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0多块陶塑人像残片,突出的是一尊有如真人三分之一大小的陶塑坐像残件和两件小型孕妇像。②其中有三块人像残件能够清晰的辨认出陶塑人像的部位,一块为上腹部和右臂,右臂覆于腹部的左下方,残高18.5厘米(图一)。一块为坐姿的残部,右腿叠压于左腿之上,如僧人盘腿正坐状,(图二)。从颜色和比例上看,以上两块人体残部应该同属于一个个体人像的残部。一块为人像腰部,状如腰部系有两道精美的绳带,前部打着绳结(图三)。两件小型孕妇陶塑像,残高分别为5厘米和5.8厘米,均为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整个形象表现为孕妇的特征(图四)。
1979年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凌源三官甸子)4号墓出土一件玉人。玉人双腿并拢站立,双臂弯曲贴于胸前,小腹略鼓,两眼微合,两眉间有一凹点,俨然已进入神灵附体、痴迷的祈祷做法状态(图五)。③
1980年和1982年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原巴彦罕苏木)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中先后出土两件石雕人像。④1980年出土的一件石塑人像,高35.5、宽13、厚11.4厘米,整体呈蹲踞状,眉弓隆起,双眼微作凹陷,鼻梁高耸,嘴部内凹呈张开壮,双手交合于胸腹部。最突出的雕塑部分是从两眉中的印堂开始,沿前额向上隆起一道凸脊,直达头顶正中的百汇处,疑似冠饰。或者是雕塑者从神意到角度,表达此雕塑通神的法力(图六)。1982年在那日斯台遗址又出土了一件石雕人像,通高19、宽6.2、厚5厘米。这是一尊极具夸张的雕塑人像,三叠式圆圈头饰高耸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于人像头顶部,面部塑造成菱形,鼻子塑造成三角形,肥大高耸,占据了整个面部的近三分之一,眉弓与眼下斜,与鼻的两侧平行,且十分狭长,已达到鼻翼的下方,似眉头紧锁。两臂前抱,双手合于胸前。俨然一副做法的姿态(图七)。
1983年辽宁省考古队在牛河梁第一地点(被考古工作者称作女神庙)发现一件泥塑人面像以及经过辨别分属不少于六个不同个体的泥塑人体各部残块。⑤泥塑人面像额部宽而隆起,两颊丰满,高颧骨,圆鼻头,最引人注目的是圆睁的双眼,眼眶里被深深地嵌以圆形玉片为睛,瞩目前方,显得格外有神。嘴角略有上翘,唇肌似掀动,仿佛微笑欲语,和善中带着威严(图八)。在人体各部残块中,其中一个人体陶塑保留了颈部以下的上身和一条左腿,残高12厘米,胸部丰满,两乳凸起,双手合拢交叉于腹部(图九)。
1987年在巴林右旗苏达勒遗址偏南西侧发现1处小型竖穴土坑墓地,出土玉器1组,包括玉人面形饰1件,管状器6件。⑥玉人面形饰,长4.2、宽3.8厚1,2厘米。人面整体呈圆形,下颏明显。双眼、面部与发际交界处用阴刻的策略,划出轮廓边缘。眼部微微鼓起,鼻头雕磨呈正三角形而隆起,嘴部与鼻头相连形成凹状。头顶有一明显凹槽(图十)。
1997年在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遗址出土两件红砂岩浮雕人面像和大量的成组玉器。⑦两件红砂岩浮雕人面像形象、大小、厚薄相差无几,额骨前突,眉为相连接的两道弧线形深凹槽,钻锥状深窝表现出圆睁的双眼,鼻头亦钻一圆窝,嘴部刻成横凹槽,下眼睑内侧沿鼻翼两侧刻出斜线,直达嘴部两侧(图十一)。
2006年在敖汉旗草帽山第二地点祭坛傍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4个个体石雕人像残件。最小一件高颧骨,尖下颔,颈部塑有联珠式项饰。较大的两件只存面之局部,其一为睁目,眼球外突,突出眼睛的神力。而比真人略小的一尊头像保存完整,此头像头部塑有冠饰,额头饱满,双目微闭,鼻梁高耸,嘴微闭,略带笑意,表情极为安详,逼真而神化(图十二)。⑧
2012年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考古调查时发现了部分陶塑人像残片。以此为线索,于6月末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了60余块陶塑人像残片,考古人员把两次获得的人像残片进行了拼接、粘合,予以复原。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尊较为完整的陶塑人像。人像为泥质红陶,通高55厘米,盘坐状,背略弓,身体上部为筒罐状,略前倾,手部叠放于下腹与双腿交接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头部有服饰,折叠式服饰被一条精致的绳结固定于头顶部,绳结下方,额头上方又另有一块长方形牌饰。脸部颧骨较高,二目圆睁,右眼珠是一玉球被嵌入眼眶。嘴圆张,向前凸起,呈“O”形,似呼语状。人像五官比例协调,捏塑逼真,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图十三)。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zwhlw/lw42218.html上一论文:关于论《诗经》婚恋诗反映的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