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建筑文化与文化建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00 浏览:106159
论文导读:化发展状况,也是当时社会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映射。中国现当代建筑史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与新中国的文化史一样,中国建筑的发展走过了曲折而探索的半个世纪,总体上是在“苏式风格”“民族形式”和“现代主义”间艰难探索。下文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典型范例略作考证。

1.“苏式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国人接受苏

【内容摘要】漓江画派艺术中心大楼终于落成,广西文化事业发展即将翻开新篇章。文章以对该大楼的美学和实用价值评价为引子,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建筑典型范例,说明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漓江画派以艺术中心大楼为基地,必将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漓江画派 建筑 文化
坐落于广西艺术学院的漓江画派艺术中心大楼终于落成。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它是一个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相近的艺术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以突出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表现对象、以中国画为主要描绘手段。漓江画派艺术中心大楼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建筑,外观既简洁又精致,造型轻灵生动又不乏稳重大气,代表了漓江画派艺术突出的时代特质、兼容并包的开放气魄,以及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大楼的建成,意味着从今往后漓江画派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本营”,于此全面开展美术研究、创作、交流与展示。可以预见,漓江画派和广西文化艺术事业将迎来其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至此,引发了笔者的深思:当下我国城市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化建筑群,大大超越了近现代的任何时期。究其缘由,除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复兴和繁荣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试想,如广西地区文化发展得不到政府足够重视,没有更多人群参与,不可能发展快速,人们也无从看到审美性和实用性如此完备的漓江画派艺术中心大楼的拔地而起。由此说明,建筑不仅是作为一栋被使用的房屋存在,还展示了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同时,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着建筑的不断演进。

一、从建筑看文化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建筑的设计理念,实际上反映了同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也是当时社会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映射。中国现当代建筑史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与新中国的文化史一样,中国建筑的发展走过了曲折而探索的半个世纪,总体上是在“苏式风格”“民族形式”和“现代主义”间艰难探索。下文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典型范例略作考证。

1.“苏式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人接受苏联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抛弃中国式审美需求和传统的建筑文化,过分强调集体作用、社会作用,忽视个体和特性——严格对称的外形,高大、粗壮的立柱,岩石砌筑的外墙,紧密排列的窗户。“苏式风格”建筑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缺失,源自体制下刻板、压抑的文化,其束缚了建筑的自有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影响渐弱,这也体现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这座建筑中,这座体育馆的建筑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外观大致是一个四层楼的柱体。这样一栋大胆结合了现代主义风格的“苏式”建筑,打破了苏式建筑固有的方正造型风格,使用强柱弱梁的柱形构架,由圆柱环绕支撑,表面被多组玻璃幕墙环绕,其屋盖采取的轮辐式双层悬索结构,由144根悬索交汇构建,每根悬索跨度长近百米,代表了同时代最先进的建筑思想。但是,“苏式风格”依然在工人体育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严苛规则的整体外形、工整排列的长窗组,以及大门入口处延承苏俄精神的大幅水泥浮雕——内容是“白胡子老爷爷挥舞斧钺刀叉和扎马尾辫子的小姑娘踢鸡毛毽子”。

2.“民族形式”

改革开放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抛弃“苏式风格”后,中国建筑界竟没有自己的现代建筑风格,这也是现代以来文化断层造成的必定结果。
1979年,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难得的瑰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迷茫中,这种迷茫显著地影响着建筑界,人们对“苏式风格”的摒弃,而改革开放的时代摇篮孕育着一种更具民族特色又能与西方美学契合的前所未有的新建筑风格的诞生,这也是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中被赋予的历史重任。香山饭店采取了一种仿自传统园林的高低错落的庭院布局,被水面景观和自然山体环绕、倚靠。饭店的立面还原了传统的马头墙和坡顶;外墙采用古老、精妙的磨砖对缝工艺砌筑,所有窗户模仿传统的“半露木构架”排列;建筑的顶盖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和钢架,制造良好的室内顶光。虽然整体来看,香山饭店遵循着现代主义功能优先、少即是多的理念,但从细节看,无处不体现着“民族形式”的审美内涵——迂回的构造巧妙融合在山水园林的环境中:水面倒影、错落布局和传统装饰、白墙黑顶。香山饭店对“民族形式”的探索,启发并带动了一部分优秀的现代建筑。

3.“现代主义”

从“”前的“苏式风格”到改革开放后融入现念的“民族形式”,中国现代建筑从无到有,开拓出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然而,人们必须直面,成就辉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如何与新材料、新技术结合,怎样创造出既包含东方人文情怀,又具备现代主义简洁实用特征的现代建筑?复杂的传统建筑工艺如何与成本低廉的现代主义竞争,繁复精深的传统文化又如何向讲求高效便捷的时代节奏演进?这些命题不断驱策着当代建筑师去深思和实践。
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苏式风格”建筑已经变成了旧时代的纪念碑,新的岔路在中国的建筑师脚下延伸,一头是“民族形式”,一头是“现代主义”。由阿德里安·史密斯主持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落成,它充满了启迪意味。大厦高400多米,占地2.3公顷,外形是传统塔楼的构造设计,顶端逐层汇聚的尖顶尤具中国古典意味;表面铺设全覆式玻璃幕墙,周身呈极具现代感的银灰色。这样一幢取源中式塔楼,采用了划时代的建筑工艺技术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摩天建筑,巧妙而大气地将民族精神用现代主义的载体呈现出来,揭示了中国建筑的道路——批判继承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精华,关注中国传统的美学内涵,立足现代文化自由发展。
与此同时,在当时经济提速而思想文化彷徨的背景下,也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模仿民族风格的建筑,或生搬硬凑地加上“大屋顶”,或用水泥浇筑仿古亭子……因为传统文化的断层,这些建筑落入言之无物的困局,除了尚可使用之外几无美学价值,更谈不上建筑文化的艺术品位。正如保罗·安德鲁所说:“一个全新的时代,用现代科技去重复旧有建筑的模式毫无作用,只会阻碍发展,而我们渴望保护的文化也会因此失去生命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zwhlw/lw42016.html上一论文:浅议传统文化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