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04 浏览:157209
论文导读:是同一概念;而更多学者主张使用“历史街区”称谓。(2)界定上不同。如吴良镛认为历史街区应该是建筑群,丁承朴认为不应仅限于建筑群,还应该包括其周边环境,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将其简要界定为街区或地段。(3)范围界定上存在差异。如吴良镛、杨新海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存在于城市;丁承朴和陆翔的定义指明,历史街区存在于城市或
摘 要: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性内涵却是相对一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和完整的历史风貌;具有延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结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共有43片,主要分布在旧城,少量分布在远郊。当前街区的主要保护策略有三种:严格保留街区原貌;保护整治为主,适当更新改造;更新改造为主,保护整治为辅。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着整体性破坏、环境条件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主要理由。就保护而言,北京应该在规划、法规、资金来源、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策略,同时还需借鉴国外经验,根据街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保护方式。
关键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 defini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e some traits of being provided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a complete historical feature, with lasting soc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tructure. Th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Beijing is 43.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Old City, and a all amount of the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uburb district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rotection methods at present, including strict preservation, primary protecting and feasible renovation, primary renovation and secondary protection. There are also such issues as whole destruction, backward environment, de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Beijing should not only develop som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legislation, funds sources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need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choose suitable protection modes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of blocks.
Key words:Beijing;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protection;methods
1674-4144(2014)-10-66(7)
1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
近年来由于旧城更新导致大量的历史街区遭到毁灭性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根据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该地域能反映出独特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体现区域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脉络,并且具有人们的延续性社会生活活动。
“历史文化街区”是2002 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①。1997年8月,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正式列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遗产保护”)制度[1],标志着我国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遗产保护体系的雏形初步形成。此后,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心由宏观(历史文化名城)、微观(文物建筑)逐步转向中观层次。2002年,随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等概念取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观层面具有法律效力的概念[2]。而“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提出及其从制度上与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建筑保护制度的接轨,标志着我国名城保护体系的真正建立[3]。
由于涉及不同学科, 不同的研究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学界在给历史文化街区下定义时存在较多分歧, 主要表现在:(1)名称上存在差异。如,名城规划委员会采用 “历史保护地段”这一表述[4];陆翔[5]、李德华[6]等则认为,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区、历史地段是同一概念;而更多学者主张使用“历史街区”称谓。(2)界定上不同。如吴良镛认为历史街区应该是建筑群[7],丁承朴认为不应仅限于建筑群,还应该包括其周边环境[8],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将其简要界定为街区或地段。(3)范围界定上存在差异。如吴良镛[7]、杨新海[9]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存在于城市;丁承朴和陆翔的定义指明,历史街区存在于城市或村镇。(4)定义内涵的侧重点不同。如吴良镛、李德华等侧重从历史街区的建筑学价值出发,强调建筑和其他物质形态;陆翔、杨钊、杨新海等给出的定义则兼顾了历史街区的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等精神形态[10]。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等精神形态。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zwhlw/lw41814.html上一论文:浅谈基于英美文化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