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论受众对大众文化现象之电视节目《变形记》审美过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02 浏览:124151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以审美与体验、表达与理解、反思与释放三个方面为突破口,来分析受众对大众文化现象之电视节目《变形记》的审美过程。
【关键词】《变形记》;审美与体验;表达与理解;反思与释放
《变形记》是湖南卫视于2006年9月4日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该节目采用纪录片和真人秀两种相结合的创意性模式,其“原生态”风格十足,节目特别注重当下社会热点,并关注其当局人物。节目安排双方进行全方位真互换七天的人生体验。每天节目工作人员全程24小时跟拍,演绎出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态度,给受众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动。它是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2006年获得《新周刊》年度中国电视创意大奖;2007年11月在新加坡亚洲电视节上,湖南卫视“变形计”喜获最佳真实电视节目奖;2007《综艺》年度节目年度颁奖中《变形计》获得“年度公益节目"奖。作者认为受众对大众文化现象之电视节目《变形记》的审美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与体验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爱美是人的天性”。同样的,审美可以让人们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从而获得情感的释放和宣泄。因此,《变形记》中每一季的主人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收入和花销等,当把他们互相交换七天后,他们将激发自身不同的人生态度。例如,《变形记》第七季之《远方·远方》是变形记中唯一的一次女生互换,也是变形记史上最远的互换,更是变形记史上差距最大的主人公。第七季变形计之《远方·远方》在全国网收视率再夺第一,她们便是来自辽宁鞍山的刘珈辰和云南文山的杨杰,两者相距有三千七百一十四公里,刘珈辰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四万,而杨杰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却是三十的差距。而受众也随着她们的交换,对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并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的辽宁鞍山和中国有名的“三七之乡”云南文山的地理环境进行了不同的审美与体验。
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 [1]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娱乐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继各种综艺节目《我是歌手》、《非常完美》、《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等之后,大众的审美处于疲劳阶段。而作为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变形记》,在中国真正的实现了生活现实中真人互换的电视节目,且都是结合大众自己身边所发生的热点理由。这必定再次引起受众的观众和喜爱,在真实的节目内容中感受不同程度的体验,一是个人自己的体验,二是对他人体验的感悟,三是由观念推导和深化的体验。例如,生活在富裕辽宁鞍山的刘珈辰,年仅15岁经常出入酒吧场所,且打架斗殴、进出派出所已成为常事,经常性的对爸妈收取保护费,她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花钱、吃饭、睡觉。爱好各种限量版的鞋子,出镜率不得出现三次等各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做法。而云南文山的留守儿童杨杰在天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喂猪、烧水煮面条、照顾弟妹和祖母等,这些都要在上学之前完成,周末时还要上山砍柴准备好一周的柴等。通过两位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环境,使受众主体全身心的进入主人公的世界中,不仅构成受众个人自身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构成受众自身的体验,而且也使受众构成对这两位主人公存活体验的感悟,进而这种体验打开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障碍,使受众体验存活在当下不同家庭背景中所面对的理由。

二、表达与理解

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解释学美学家威廉·狄尔泰指出,“‘表达’使人不仅能认识自己,更能认识自己的历史、人类的文化历史。‘表达’不仅使‘社会人’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表达’使‘历史人’成为可能。”[2] 在《变形记》第七季之《远方·远方》中,受众通过视频中的画面、声音、镜头等传达出的信息来认识里面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信息使主人公刘珈辰和杨杰成为受众身边的熟人。首先,镜头里的刘珈辰用语言“谁踩我鞋我肯定削他”向观众表明了打架的理由,又继而发出“只要青春不留遗憾,敢想就敢干”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次,观众通过镜头里的画外音让受众认识到刘珈辰的另一面即曾获全国冠军射击手的奖项。最后,镜头通过主人公的语言、行为、“经验”和画外音等,向观众“表达”了刘珈辰在未进行交换前的叛逆。然而,生活在云南文山的留守儿童杨杰通过语言“这里有十四块钱是我家半个月的生活费”,进而,又通过杨杰卖鸡的整个过程,透漏出她小小的年龄已经会锱铢必较的生活等,杨杰与刘珈辰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因此牵引着受众急迫想看下去的。
众所周知,理解就是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以后,把自身的想法、感情、意向经过“表达”后,使别人对他产生的了解,从而得知他所发生行为背后的理由,以此对此产生理解。狄尔泰认为“理解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在每一个瞬间,我都不再是我但也不只是我的‘你’,而是我与你,我与人类相交融”[3]在《远方·远方》里的主人公刘珈辰、杨杰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能够被受众接受和理解,这来源于受众与镜头的沟通,通过镜头受众可以理解刘珈辰在父亲“女儿要富养”的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花钱如流水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受众也通过镜头理解留守儿童杨杰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的精打细算的生活观。

三、反思与释放

首先,受众自身通过对《变形记》中各位主人公所存活的地理环境、家庭背景和内心前后变化的心理过程进行一定的审美和体验后。其次,《变形记》中的各位主人公通过语言、行为、经验、画外音和内心独白的“表达”后,受众开始理解主人公的所有情感表达和行为表达的理由。最后,受众开始反思社会、学校或工作环境、家庭背景对主人公所产生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也进一步开始反思社会、反思人生、反思自身,最终,在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与释放。直至回归到情趣的平稳阶段。受众在观看《远方·论文导读:一样,受众都可以在自己身边找到电视中主人公的影子,因此,受众也为电视中刘珈辰和杨杰所遇到的“困难”而担忧,进一步开始反思自身所遇到的难题,反思自身的人生作用。当节目《远方·远方》里的主人公刘珈辰由“花钱如流水”变形为懂得攒钱,由“奇葩畸形的生活”变形为正常的生活内容时,受众终于舒缓了内心的紧张与担忧,得到了内
远方》之后,开始反思电视节目中刘珈辰和杨杰的教育方式所引起的理由。留守儿童杨杰虽懂事孝顺,但内心深处一直期待父母的培养;叛逆女孩刘珈辰虽有父母的陪伴,但因“女儿需富养”的思想观念致使她过着“混混”生活。同时受众也开始反思自身父母对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及受众对自身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正如2013年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一样,受众都可以在自己身边找到电视中主人公的影子,因此,受众也为电视中刘珈辰和杨杰所遇到的“困难”而担忧,进一步开始反思自身所遇到的难题,反思自身的人生作用。当节目《远方·远方》里的主人公刘珈辰由“花钱如流水”变形为懂得攒钱,由“奇葩畸形的生活”变形为正常的生活内容时,受众终于舒缓了内心的紧张与担忧,得到了内心的释放。
受众通过《变形记》第七季之《远方·远方》对主人公刘珈辰和杨杰的一切生活环境进行着审美与体验,体验着她们不一样的心酸或怪异;随着对她们认识的加深,从而理解她们各自的言语和行为表达、思想和价值观差异;最终,从变形前后的过程中,不但反思两位主人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也进一步反思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进一步关爱身边的“理由少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6-37.
[2][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