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白族孝文化传播途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01 浏览:45514
论文导读:教育子孙后代,由家族或大家庭全体成年人共同制定,为了培养教育子女处人做事,勤耕善读,尊重长辈而制定流传下来的。四、风俗传播1.婚俗传播。白族婚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仍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很盛行。男女相恋必须得到双方家长的承认,这是对父母权威的肯定,遵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不只是仅限于汉族,也包含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白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孝文化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植根于滇南边疆的迹象。对于白族孝文化的传播途径作以梳理,一方面有利于从微观上全面认识白族孝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为白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开辟更为广阔的路径。
关键词:白族;孝文化;传播途径
“百善孝为先”,白族文化深受儒家文化之熏陶,尤以孝最为突出。孝文化无疑成为了白族传统文化之核心,体现在白族人民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白族孝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入手,深入分析白族孝文化的博大底蕴,从而起到对白族深厚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作用。

一、文字传播

1.文学典籍传播。白族较早接受汉文化的洗礼,大理从唐宋以来接受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浸润了大理各个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其中出现了许多白族的有志之士,为了弘扬和传承孝文化,他们针对白族孝文化历史进行深入细致地发掘探索研究,吸收创新了适合白族地方的行孝文献,使之形成足以鞭策激发,教育感化后代子孙的孝文化教材。如杨黼注释的《孝经》、《大孝记》、《报恩经》等。
2.遗嘱、家规。有些白族先人将遗嘱镌刻在其始祖墓碑上,白族孝文化的传播途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目的是为了昭示后世子孙必须奉行“慎终追远”、“报本返祖”的中华民族孝道。此外,奔干村张氏“分类”遗嘱、张氏家规等都是白族人民借助遗嘱、家规传播孝文化的佐证。
3.挽联、挽诗、楹联。在白族有些地方的灵堂、墓碑上可以看到用汉字写作的挽联、挽诗。这些挽联、挽诗既为白族礼俗增添文化氛围,也可以抒发出作者对死者深沉的悼念与无限哀思之情。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白族人家竖新房时,都要制作对联,这些对联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有些有宣传和教育作用。
4.族谱。白族人注重修谱,修谱时常将家训、治家格言、先辈们的文章词赋一起编入,用以教育子孙。白族人认为:“祖宗功德流芳远,子肖孙贤衍庆长。”只有弘扬先辈美德,福禄才会厚重绵长。

二、建筑艺术传播

1.民居。白族自古以来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因此,白族民居与我国传统汉族民居建筑有很多相同之处。白族民居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白族民居的主房坐西朝东,这一地区西高东低,院落和主房以东为主向,这样可以使主房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比较开阔的视野。同时,这一地区常年多吹西南风,院落朝东,可以避开受西南风的吹袭。因此,白族的主房一般都是家族的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对于长辈的尊敬和孝顺。
2.雕刻。在白族地区,可以从殷实富户家修建的大型墓碑以及当地人民集资兴建的一些道观寺庙或宗祠的屏门及石头栏杆上看到富有传奇色彩、感化后人奉行孝道的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的雕刻图案。例如“王祥卧冰求鲤”、“虞舜孝感动天”、“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等这些在我们汉族地区家喻户晓的行孝故事。
3.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区的兴旺光辉。牌坊对于古代孝道的传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白族一些历史悠久地区的街道上仍立有“节孝”坊匾。

三、民间故事、民谣传播

1.民间故事。白族流传有许多论仁义道德、宣传孝行孝道、抨击地方不良社会风气和忘恩负义、大逆不道、不孝之行为的民间故事。如:《苦尽甜来》、《白鹦哥尽孝的传说》、《割肉》、《树根老人》、《还要背你》等。
2.民谣:古训歌、祖训词。古训歌是白族谴责逆子、维系孝道而流行与民间的歌谣。白族民间歌手传承下来三首非常有名,在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古训歌均为“白语”歌词。当白族子女为去世的白族老人送葬时,前来送葬的人常唱这三首歌给死者以慰藉,给逆子以教训斥责鞭笞的古训歌。这三首歌为《紫竹林中白鹦哥》、《喧》、《啦哩嘞》。祖训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由家族或大家庭全体成年人共同制定,为了培养教育子女处人做事,勤耕善读,尊重长辈而制定流传下来的。

四、风俗传播

1.婚俗传播。白族婚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仍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很盛行。男女相恋必须得到双方家长的承认,这是对父母权威的肯定,遵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此乃“以顺怡亲,上体亲志,使父母顺心安乐。”谓之中孝。在白族父母年老时,一般同幼子居住。惟有男子才有继承财产权。有女无子当可以招赘女婿,叫“讨实子”。无子女当须立嗣,招婿和过继都要按女方规矩改名换姓,方能有权继承家产。
2.丧俗传播。在白族丧葬习俗中有不少文明行为,体现了民族的孝文化道德观念。比如给老人送终时的“接气”就是这样。孝道在丧俗中的重要性在白族的“踏丧歌”中尤为突出。
3.节日、传统习俗传播。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火把节。新婚男女围绕着大火把转,祈求早生儿女。生育子嗣,延续祖宗香火,是头等大事,也是孝顺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此外,在白族一些地区,一般孩子生下来五至六天,都要请长辈取乳名,尤其是头生子要举行“汤饼会”。取名时讲究名字不能与长辈名字重复,以示尊重。凡举办“汤饼会”的人家,在今后几天,把鸡蛋用红色染料染红,送给邻居或本村老人一个鸡蛋,表示对老人对爱戴。

五、宗教信仰传播

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者,本境之主也。在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唯一宗教。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以后,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民,巧妙地将佛教和道教吸收融入本主崇拜而独树一帜。本主教是与儒、释、道信仰并行不悖的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白族相异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特殊信仰。
此外,大理白族还崇尚佛教。大理从唐宋以来皆称“妙香三国”,王室至民间崇佛之风盛行,以密宗为王室推崇。大理从唐宋以来接受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浸润了大理各个时期的士大夫阶层。

六、结论及倡议

孝,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和发扬的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孝”文化的传论文导读:承和发扬。因此,笔者认为,要注重传统孝文化的传播,孝道是五伦关系的根本,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以孝为本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杨国才.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北京:当代中国教育出版社,1999上一页12
承和发扬。因此,笔者认为,要注重传统孝文化的传播,孝道是五伦关系的根本,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以孝为本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国才.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M].北京:当代中国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