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唱起山歌,复归乡土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03 浏览:57747
论文导读:
“一所学校其实就是一个村子的教育血脉。”
这是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月梅的一个观点。农村小学走特色办学之路已不是特例,从乡土文化中找寻根源也非新鲜之举,但李市小学的探索引人思考在于:农村学校如何扎根乡土文化并通过改造与融合汲取永久的生命力;农村学校的发展又应当为乡土文化传承做出怎样的贡献?
2013年12月 5 日,江津区李市小学内,重庆市“卓越课堂”暨江津三空间活力课堂展示活动正在进行。上午大课间操,全校师生在“旱码头山歌”高亢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中舞起“诗韵扇操”,那淋漓尽致的豪放和洒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翻开李市小学的校志,可以发现这座笋溪河畔的乡村学堂,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已是108年。说起李市镇“旱码头山歌”,或许又需往前多数几百年,方可寻觅得源头。李市镇历史古远,是渝川黔古道通衢之处,自古即商贸繁盛,因无水路,而名之“旱码头”。当地人喜吼喊号子,唱和山歌而渐形成“旱码头山歌”艺术,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卓越课堂活动展示当天,代表们走进“旱码头山歌”校本课课堂,聆听了校长从乡土文化中提炼出“和乐教育”走特色办学的历程介绍。李市小学为更多的教育同行知晓并记忆深刻。
挖掘、改造、融合,学校特色发展汲取乡土文化力量
“李市耶是个噻好呦地方耶呦。山青噻,水秀呦,柑子花香啰喂,呦喂呦喂呦喂。香味飘到嘛,香味飘到噻,十呦里外耶,呦喂呦喂……”
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午后二时,天微雨初霁。从李市小学的音乐课室中传出乡土气息浓郁的歌声,这是四年级的孩子们在学唱山歌——《李市是个好地方》,童声稚嫩而歌声嘹亮,童颜欢乐而曲调高爽。歌是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庞燕莎填词,依据传统旱码头山歌曲调改编而成的。
一首山歌要经历挖掘、改编、融合,最后才能走进课堂。李市小学扎根当地文化走特色办学之路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细节汇集而成的。2012年唐国盛担任李市小学校长后全面启动了这所农村小学的特色办学之路。为什么选择“旱码头山歌”?他说:“首先是接地气,乡土文化是农村学校存在的厚重土壤,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亲近孩子,开发推动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的特色课程。”
2010年学校依托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津区李市镇民间艺术——旱码头山歌的教育利用研究”,展开了对这一乡土文化的田野采风、收集整理、筛选再创作,最后整理出一批与学生、与时代相适宜的优秀素材,编制成《旱码头山歌》(上下册)教材。
李市小学还结合学校实际,依托音乐的情感价值特点,创造性地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李市小学学生十大好习惯》等用旱码头山歌的曲调进行唱传,用山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教于乐。
如今,在李市小学的校园中,孩子们用童稚的声音唱起了祖辈的山歌,于“和乐教育”中体悟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土生活。学校的办学质量赢得众多赞誉,引来周边城镇家长纷纷送孩子就学。
育乡土文化的传承人,让孩子成为有“根”的健康情怀的人
四年级二班的曾小桐、周伊佳曾经都是性格腼腆内向的孩子,而学唱山歌转变了她们。周伊佳最喜欢的是一首叫《打渔婆》的传统旱码头山歌——“喂儿啰啰,嘿呃嘿,高山下来是九条的河嘛,九个湾哪湾,九个沱啊沱。河哎边坐个嘛打渔的婆哦……”小小的个子唱起歌曲精神十足,脸上的表情也是丰富多彩,与在位置时羞涩内敛的小人儿相比,仿佛判若两人。而曾小桐还自己创作了一首——“江津上来是李市小学,学校环境好、教学质量高……老师和学生都快活……”唱的是自己的校园,虽词句稚嫩,但情意真切。
“学校最早开发旱码头山歌校本课程时,并不能预见效果,也不知道孩子们是否喜欢、接受。但实在没能想到山歌教学开展以来的反响是如此好。孩子们学得开心,还提振了精气神,变得更积极自信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市小学音乐教师何大芬说。
“农村小学探索的素质教育要融入孩子们生长的环境,并激发出他们内心的阳光与自信,否则就会缺乏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细化到我们李市小学,就是引导孩子们行有礼、学有获、和乐成长,成为养具有健康情怀的人。”唐国盛校长如是解说农村学校奠基农村孩子成长的现实作用。
传承乡土文化,学校要立志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周一至周五的每个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亦是全校师生展演旱码头山歌的重要时段。这时,隔着学校开放式围栏,往往能聚集数百人围观,人群中亦有跟着和唱与舞蹈。
每年五月端阳,李市小学“旱码头龙舟歌会”是李市镇乃至江津区的重大盛会。大家以校园为舞台,师生与四面八方的乡邻同台高歌。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少年,嘹亮的乡音、入情的表演将旱码头山歌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随着山歌教学、表演活动的开展,旱码头山歌课程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室里、校园中,在整个李市镇,从学校到社区、从老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家长,如今人人都能哼上几首山歌。五年级三班学生王也雯的妈妈说:“以前只是从老人口中听到并不完整的山歌,更不必说自己会唱了。现在娃儿在学校唱起了山歌,不仅自己唱,还会回家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唱,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编制《旱码头山歌》教材,培育传承者,并组建山歌表演队巡演、开展各项活动,李市小学逐渐浮现出乡土文化中心的影响力。2012年6月,李市小学被认定为重庆市“旱码头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月梅有一个观点,“一所学校其实就是一个村子的教育血脉。”
借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观点,乡村教育在摆脱城市教育附庸的发展中首先应当有文化自觉的追求,并担当起帮助乡村的家长与孩子们生发对于其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使命。从这一角度而言,李市小学无疑已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百年前,李叔同、沈心工诸先生谱词作曲而唱出温暖人心的“学堂乐歌”,那是对现代文明的启蒙;今天,李市小学的孩童唱出高亢的“旱码头的花椒起索索”,这是对乡土文化的复归。二者或相距已远,然却有着相似的作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zwhlw/lw26997.html上一论文:简论基于合作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