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有文化人才会有前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6 浏览:20868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范明礼老师离开龙泉梅岭中学去温州从教已有38年了,但他的心始终与他所教过的梅岭中学的学生紧紧相连。我们74届高中(1班)毕业生每隔5年都要开一次同学会,每次都邀请范老师参加。范老师对梅岭中学情有独钟,因为梅岭中学有他16年洒下的辛勤汗水……
坚持与学生“三同”
1958年,在江南太湖鱼米之乡无锡市长大的范老师是一位年仅21岁的热血青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浙江庆元县三济初中任教,开始了他扎根山区的教书生涯。当时,这里交通闭塞,文化教育极为落后。范老师与学生和家长相处后,强烈感受到这里的人们渴望插上知识的翅膀,走出大山。于是,他暗下决心:扎根山区,愿为转变这里的落后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三济初中任教期间,范老师率领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参加支农劳动。1959年春,龙泉、庆元两县合成龙泉县,梅岭公社成立。范老师自从来到梅岭中学,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妻子在温州工作,两个女儿出生时,范老师也未请假回家探望。他坚持与学生“三同”:同学习——每日自晨读起,上课、出操、课外活动、晚自习,直至熄灯就寝;同作息——与学生同吃一锅饭,同时作息,视学生一家人;同劳动——与学生一起参加秋收冬种,兴修水利,上山砍柴等。后来,有同学问范老师:您当年为何对学生那么好呢?他说:只要学生学到了文化,将来能为转变家乡作贡献,我就无怨无悔了。
我的语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范老师的语文课上得非常精彩,他强调“熟读精思”,常以宋人朱熹的“心到、眼到、口到”要求学生,朗读时不可添一字,也不能漏一字;强调抑扬钝挫,轻重快慢。朗读时“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还以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教导学生,要求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会深思,从而理解文意,逐渐养成了多读、多记、多背、多思的良好习惯,由此我们逐渐尝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甜头。
他把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他那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丰富的语言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听他的课,如沐春风、如雨滋润、美不胜收!记得一次,他给我们朗读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的情感、语调、眼神、手势调动得当,至今还令人陶醉不已……
教学上,他推崇并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将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既教书又育人。那时,我们班上有蔬菜、稻田试验基地,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在范老师的带领下,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地和稻田浇水、除草、施肥,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当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大家也特别高兴。有一个学期,我们全校师生停课一周,在学校附近的茶丰石隆水库参加义务劳动。范老师也和我们一起挖泥、运石、填土方,干得热火朝天。他要求我们一边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一边写作文,写种菜种有文化的人才会有前途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稻的科技小论文,写参加水库劳动中的人物微型小说。记得那时,我写了篇题为《雨露滋润》的微型小说,范老师给了我95分。有一次,我们全校师生还背着铺盖步行几十里到庆元马蹄岙水电站参观。回校后,范老师又让我写参观日记,在班上宣读交流。从此,我的语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老师留下的人生哲理
范老师善于创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中接受思想教育和艺术感染。如在《鸿门宴》一课教学中,他在讲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语言、动作、神态揭示人物的“忠、勇、威、怒、智”等性格特征,使学生在轻松中深思,在活泼中学习。在梅岭中学,他多年自费订阅《中国语文》《文学评论》《萌芽》《人民文学》《汉语拼音》等期刊,有时还给我们看。他结合教学改革求新,一次在龙泉县开设中学语文公开课,他的精彩授课受到全县教师一致好评。我们班是他所任教的最后一届学生,因当时取消了高考制度,尽管这一届同学有许多人成绩很优秀,也不能直接参加高考,只得充当“知青”或“回乡青年”奔赴农村生产第一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范老师含着泪说:希望大家回到农村后,在劳动的同时,不要忘了学习,有文化的人才会有前途!
我们班同学没有辜负老师期望。在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3年中,就有20多位同学考上了大学,相继成为当地教育、医疗、财政、金融方面的有用人才。通过努力,我也担当起龙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领导职务。实践表明,那个年代的“生活教育”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生活,懂得了苦尽甘来的道理。这些,都是范老师给我们留下的。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zwhlw/lw16712.html上一论文:试析宗教文化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