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学校是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重要阵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883 浏览:71739
论文导读:
摘 要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从当地社会、经济、民族特色的实际出发,为当地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范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 学校;文化;少数民族;特色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1-02
基金项目 “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成果(GA093026)。
作者简介 黄红(1966—),男,广西田林人,硕士,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田林县位于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的交界处,居住着8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独特形式和风格的民族文化,有些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北路壮剧)。我校开展“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究,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从当地社会、经济、民族特色的实际出发,为当地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范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围绕课题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一)建立机构,优化科研队伍

2009年9月,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由黄红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研究成员分三个层次共46人,一是专家教授,如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彭运峰教研员和杨健儿、广西百色市教育局教科所陈平宙副所长、百色学院教师等;二是民间艺术传承人,如田林县壮剧团黄志元团长、北路壮剧第十代艺师传人闭克坚艺师、那拉瑶族村现任长老盘福军、利周乡民族“歌王”李会勇等;三是我们学校的一线教师。这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提供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科研技能与策略,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人力资源。

(二)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没有进入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行列,正处于教师全员教育培训过程中。对我们学校来讲,校本课程开发尚相对陌生,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主动与广西教育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联系,让高校为我们高中提供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与高校共享一些硬件或软件资源(如校园网互通),共同使用教育教学方面的有关资料。2010年6月,我校邀请广西教育学院的彭豪教授到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解读与策略”为主题的讲学培训。通过培训使老师们增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管理的新课程管理模式,了解国家对课程管理的总政策,把握校本课程的作用、目标、特征、功能、类型、原则、程序、评价与管理。

(三)聘请民间文艺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先后聘请6名民间艺人为教师,每星期安排两次授课,传艺带徒。这种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的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认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且为本区域内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依托民间艺人和学校,让民族学生接受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系统传承。而且通过民族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让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村寨,村寨影响社会。整个区域的领导与群众,掀起了对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弘扬与传承工作掀学校是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起了热潮,唤醒人们已沉睡多年的民族意识,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四)与当地民间戏团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一切为了山区学生一生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学生心身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2010年9月以来,我校分别与县文化馆、县壮剧团、弄平剧团联合创办5个艺术特长班。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发展特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展示学生能歌善舞的艺术才华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11年元旦晚会中,王如辉老师作词编曲、自己演唱的壮族歌曲《呶戏芮》,吴雨璇老师改编的艺术特长生演出的《壮族敬酒歌》,李会勇师傅参与主编的壮剧《读书转变命运》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台表演,获得广大观众的充分赞扬与阵阵掌声。

二、两个困惑

我校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顺应民生的大好事,得到党委、政府、民委、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目前出现了两个突出的理由。
一是语言沟通与记录有出入的理由。我们课题组深入本地区域内少数民族生产劳动生活的聚居地,走村串寨,调查、访问、记录、收集少数民族文化等相关材料的时候,有些民族语言无法用汉字记录,或是记录不完整、不到位;有些保存悠久的图书资料是先人用不规范的民族语言书写的,或形字、声字、自造字,大伙无法认知;有些是口耳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如《瑶族过山榜》。
二是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何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理由。我校在开发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开设了一些特长班、兴趣班,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掌握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民族学生。可是高考过后,他们有些尴尬。有些高考成绩低的学生无法升学;有些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高校或专业无法继续深造;有些高考成绩好的学生不愿进入相应的高校或专业。
参考文献:
1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目前状况及其走向 J .民族研究,2000(6).
2 温和琼.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历史使命 J .前沿,2011(6).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zwhlw/lw10142.html上一论文:简谈企业文化建设中政工人员的职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