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44 浏览:60601
论文导读:理由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二者的区别。进而以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在汲取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现实土地理由予以启迪和倡议,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土地理由。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比较;启迪1008-2646(2013)06-0014-08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在理论来源、研究对象及内容上的共性,并从地租的范围、级差地租的划分、地租产生的理由及形成条件、地租的理由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二者的区别。进而以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在汲取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现实土地理由予以启迪和倡议,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土地理由。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比较;启迪
1008-2646(2013)06-0014-08

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是其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无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资本主义地租由于形成的理由和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此外,地租还有城市建设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形式。

1. 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的形成
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因肥力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从而形成优、中、劣三种不同的等级差别。由于土地是有限的,只经营或耕种优中等地产生的农产品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要投资劣等地,因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而投资于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由于其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便可获得超额利润,将这部分超额利润缴纳给土地所有者便是级差地租。由此可见,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或基础是土地质量优劣程度的差别。
级差地租产生的理由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决定了农业资本家经营土地的等级不一,租种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有相对有优势的生产条件,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取得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来源是农业雇佣工人的超额剩余劳动。表面看来级差地租似乎来自于土地这个自然条件,实际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可在同一时间内可比耕种劣等地的农业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的形态
级差地租根据形成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1)级差地租Ⅰ,它是个别资本投入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根据形成理由不同又可分为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Ⅰ和由土地的地理位置差所形成的级差地租Ⅰ。土地位置好坏可由土地与市场的距离来表示,市场距离最近为优等地。
2)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主要是进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改善生产技术等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2. 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由于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必须获得平均利润,农产品的出售就必须高于社会生产,这就要求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使等量农业资本可以比等量的工业资本推动更多的活劳动,从而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产生的理由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排斥和限制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转移,使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参与社会利润的平均过程,从而使农产品能够按照高于社会生产的价值出售。
绝对地租的来源依然是农业雇佣工人的超额剩余劳动。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依旧是农业工人创造的,体现着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对农业雇佣工人的剥削。
(2)农业有机构成赶上工业有机构成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一旦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不存在了,由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绝对地租就消失了。但只要土地私有制没有消灭,土地私有权垄断依然存在,绝对地租就依然存在。但这时的地租与之前分析的绝对地租的来源有所不同,这时的地租“只能来自市场超过价值和生产的余额,即来自于产品的垄断”[1]。

3. 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

(1)城市建筑地段地租
城市建设地段地租是建筑资本家为取得用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但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是为了获得生产场所而支付,土地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形成中。此外,城市建筑地段地租还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建筑业中的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Ⅰ起决定性的作用,越是接近市中心的地租就越高;其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Ⅱ;再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最终是由建筑物的使用者来支付的;最后,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垄断性地租较为突出。
(2)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任何土地都能产生的,它只产生于具有某种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地。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葡萄园在它所产的葡萄酒特别好时(这种葡萄酒一般说来只能进行比较少量的生产),就会提供一个垄断。由于这个垄断(它超过产品价值的余额,只决定于高贵的饮酒者的财富和嗜好),葡萄种植者将实现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这种由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因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具有独特性质的土地的所有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而转化为地租,并以这种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便是垄断地租”[2]。
(3)矿山地租
矿山地租是指工业资本家为采掘矿藏向矿山土地所有者租用矿山所支付的地租。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采掘工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矿山地租也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4. 土地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得地租,因而土地就能够以一定的买卖。但是土地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的买卖实际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就是说一定面积和丰度的土地价论文导读:
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等于这块土地出租所获得的地租。因此,决定土地的因素是地租额和利息率,土地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3]

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1. 主流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1)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
租金,就是指任何具有固定供给特征的要素(譬如有些人天生的好嗓子即天赋才能)服务。后来,租金泛指是指一般资源或要素的服务,而不管该资源或要素的供给如何。资源或要素从整体上来讲是一种绝对性的固定供给,从个体上来讲则是存在相对的固定供给。这种生产要素的服务与租金十分相似,被称为“准租金”。准租金就是指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或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进一步地说,放宽供给固定的条件,提供一定数量的要素,生产要素实际得到的酬劳与使该要素被供给出来所必须支付的酬劳之间的差额就是“经济租”,即要素的实际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余额。
如图1,在以横轴表示要素数量,纵轴表示要素的坐标系中,要素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曲线S和曲线D,二者相交的均衡点为E,决定了要素的均衡和均衡数量分别为R0和Q0要素的全部收入为OR0EQ0,根据要素供给曲线,要素所有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为OAEQ0。因此,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以上,要素的均衡R0以下的区域AER0为经济租。该部分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
显然,经济租的大小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供给曲线越是陡峭,经济租部分就越大。特别地,当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垂直时,要素的全部收入就都变成经济租的部分。可见,“租金”实际上是特殊的“经济租金”。
(2)土地的和地租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酬劳一样,土地所有者赚取的收入就是他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地租。
按照均衡理论,地租是由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供给曲线和土地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就一个整体经济而言,供给量是固定的,土地供给无弹性,其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这里假定土地没有自用价值),即图2中的S线,土地总供给量始终为Q0。这样,决定地租的唯一因素便是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曲线D如同其它要素的需求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在图中将土地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综合在一个坐标系中,其交点E就是均衡点,OR0为地租水平,OQ0是土地的数量。
上述地租理论还可给出一个关于地租产生的解释。如图3所示,土地供给量固定不变为Q0,供给曲线为S曲线。假设开始时对土地的需求为D0,从而地租为零;由于人口增加使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粮食上涨,或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土地的需求曲线开始向右上方移动至D1,从而地租开始出现为OR1。由此可见,地租产生的根本理由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无法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理由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市场上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需求曲线由D1向右上方移动至D2,地租水平由OR1上升到OR2,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
(3)级差地租
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它的边际收益产品,因此土地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的差异便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地租出现了差异即产生级差地租。根据MRP=MPP(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MR(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边际收益) ,故导致MRP差异的就有两方面的理由:一是MR的差异,特定商品的需求越大MR越大。二是MPP的差异,对于工业而言,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导致土地的生产率不同;对于农业而言,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导致土地的生产率不同。由MPP的差异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的生产力不同所产生的地租便是级差地租。
图4优等地和劣等地的地租比较
具体来看,边际生产力理论对于解释级差地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假定是凹性的生产曲线,它反映了“成本递增法则”,同时假定只有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5]
如图4所示,左边表示优等地的地租,工人的工资水平是OW,工人的数量为OQ,边际生产力曲线为FH,因此,雇佣工人的工资总额为OWHQ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此时地租为WFH所围成的扇形面积。右边所示为劣等地的地租,同样的工资水平OW工人人数减少为OQ1,边际生产力曲线为F1H1,此时,雇佣工人的工资总额为OWH1Q1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地租为WF1H1所围成的扇形面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优等地的地租明显大于劣等地的地租,说明优等地的边际生产力高,因此地租多,两者之间的差额FF1H1H所围成的扇环面积即为级差地租。[6]

2. 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学派的地租理论

(1) 杜能的地租理论
杜能假定一个孤立的城市,城内各种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劳动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生产力相等,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成本也相同。土地归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所有者和农民之间存在自发的竞争。
杜能指出某种产品的产地等于中心市场与产地至中心市场之间运费的差额,这个运费实际上就是位置地租。农民的竞争最终会使地租呈梯度状分布,依中心市场远近形成同一产品水准的均等区域,亦即区位地租分布的圈层。[7]
(2)阿隆索的地租理论
阿隆索(Alonso)在《区位和土地利用》中提出了竞价曲线(bid price curve),发展了杜能的地租理论,并进一步将其引入城市地租的分析,从而在统一的框架内说明了城市和农业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形成的理由以及地租的分布状态。[8]如图5a,图的上半部分是达到均衡时三种农作物的竞租曲线,表示在任一距离上农民愿意支付的地租。实线是竞价曲线的包络线,它决定了地租的梯度。沿着实线的任一段,该种农作物的种植者都愿意比其他种植者付出更高的地租。这样农产品生产就成同心圆的形式,越靠近同心圆的圆心,地租越高。图的右下部分给出了该同心圆的1/4。图5 b所论文导读:
示的城市中,上半部分是达到均衡时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竞价曲线,表示在距离市中心的任一距离上,使用者愿意支付的地租。越靠近同心圆的圆心,地租越高,而越的同心圆所表示的地租越低。

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

地租理论比较分析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地租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阐述,我们看到两者对于地租理论的研究既有一些共性,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1.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共性

(1)在来源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都源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摈弃了其中庸俗的成分,借鉴和吸收了其中合理和科学的成分,深入阐述了地租的来源、形成条件等。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则在亚当·斯密及李嘉图的思想之上,由克拉格的边际理论建立起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2)在研究对象及其认识上,两者都是阐述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土地的使用及其要素收益的分配理由,并认为地租是土地的所有者的酬劳。马克思指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使用者收取而赚得的收入。
(3)在内容上,二者都有对地理位置不同,土地肥力不同而导致的级差地租的分析,以及对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对土地需求的增加甚至连劣等地都不得不利用过程的分析。

2.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区别

(1)地租主要形式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分析策略,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条件下从产权以及人们之间相互经济关系角度科学、全面地考察什么是地租以及地租的形式[9]。马克思在探索地租理论前已经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成本理论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转化成平均利润率并形成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深入说明了地租的实质及其各种具体形式。马克思认为地租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式,还有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形式的地租。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则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撇开所有制来分析地租,将地租定义为地主将其所有的土地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酬劳。于是资本家占有和支配土地生产要素并获得酬劳就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巧妙地掩盖掉了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地租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绝对地租的考察。此外,马克思经济学对建筑资本家、垄断资本家以及工业资本家为取得有关土地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者所缴纳的地租分别做了考察。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由于回避所有制关系,自然也不会有如此详细的划分和研究。比较可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析更为深刻,为雇佣劳动者利益呐喊,西方经济学则是在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服务。
(2)级差地租的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级差地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态,即考虑到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因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西方经济学无论是主流西方经济学还是其他流派都只有对于级差地租Ⅰ的分析和解释,主流经济学主要是从边际产品收益的角度,用边际生产力的理论解释级差地租。空间经济学家以竞价曲线(bid price curve)从空间地理位的角度来考察地租,实际上相当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Ⅰ。说马克思经济学在分析地租时充分考虑到了技术水平,不同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差别所引起的地租的差异,而西方经济学则缺少对这一部分的考虑与研究。
(3)地租产生理由和形成条件的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与所有制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农业资本家与其他资本家一起对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着共同的瓜分。认为绝对地租的产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理由则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绝对地租产生的形成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等级的差别是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或基础。从而深刻地揭示资产阶级的剥削性和对雇佣劳动者的压迫。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采用了边际分析策略从成本的角度,以供需平衡的理念,采用具体的图形来直观阐释地租的形成。其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分别对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理由和形成条件的分析,只是笼统地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来说明。认为地租产生的根本理由是土地资源稀少,而土地的供给却不能增加所导致的。产生的直接理由是土地的整个需求的增加,即土地的需求曲线的整体右移导致。
(4)土地理由的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假设人是社会的人,其地租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认为自然土地没有价值,但其有使用价值,表现在地租上即土地收益的资本化。土地的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一定面积和丰度的土地的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等于这块土地出租所获得的地租。地租额和利息率是决定土地的因素,土地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西方经济学假设人是经济人,地租理论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理论为基础。效用理论认为能够带来高效用的商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土地也是如此。所以,地租的也是由土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均衡点或者说由土地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决定的。

四、启迪与政策倡议

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从不同的假设和理论基础出发,以不同的研究策略对土地的租金和进行了考察,通过比较分析,能够更为深入地把握二者在范围、划分、成因及构成等的本质差异。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在悄然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开发建设涉及到的对农民征地理由,以及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的收益分配的矛盾与收益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国家与农民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地方政府和政府之间土地收益分配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与不公。对于解决目前现实存在的土地收益理由,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为指导,汲取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当中的合理成分,同时结论文导读:
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现实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启迪与倡议:
首先,国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应收取绝对地租。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实现价值增值的形式。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无论什么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的所有者凭借其土地的所有权从土地的使用者收益中收取的一部分利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土地私有权已不存在,但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向通过开发、利用而从土地上获得利润的任何土地使用者收取一定数额的绝对地租是合理的,是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据此,倡议政府依据一定时期各地区、各城市实际用地的有效水平制定总的租金水平,以保持国家总的土地租金收入。
其次,级差地租Ⅰ应当归地方政府所有。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根据相关市政规划,开发了土地,改善了周边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得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变成适合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城市工商业或住宅用地,一方面使得更改用途后的土地生产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不同土地便利程度与地理位置的差异。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形成的地租,它是个别资本投入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因此,这种由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而使得土地使用者投资周边环境及地理位置条件较好的土地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应该归地方政府所有。
再次,级差地租Ⅱ应当归属于农民。级差地租Ⅱ是由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农民作为农地的使用者,采取新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机械,耕种更为优良的农产品品种,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或是增加对土地不断投入使土地肥力的增强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由以上理由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应该归农民所有。目前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农地征收面积一再扩大,在土地征收后政府通过拍卖、挂牌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新的土地使用者,农民却因此失去了原本的存活依靠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规定流转后的土地使用者与受益者按土地流转前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实际耕作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农民自己建造的宅基地同样也是农民的投资和劳动创造,由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其产生的有关收益也应当归农民所有,在征地补偿时应该考虑到在征地前农民本应获得的这部分级差地租而给予相应的补偿。
最后,不同地区需根据土地供需情况区别对待。在对具体理由的分析上,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有助于我们具体、形象地分析和解释有关土地理由。我国国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在土地政策上不能搞 “一刀切”。要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用市场供需机制来引导和调节地租,推动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例如上海城市每公顷土地的地租与新疆西北部地区每公顷土地的地租相比何者较高?显而易见是前者,为什么会如此?西方经济学中级差地租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同时也为此类理由的解决和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启迪和指导。
如上图,由于和新疆西北部地区相比,上海市的土地边际生产力明显较高(比如可建造高级写字楼),因此上海市区的土地需求曲线DA相比新疆郊区的土地需求曲线DB处在较高的位置。与此同时,上海市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土地供给曲线SA较靠近纵轴,土地供给数量为QA;而新疆西北部的土地则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土地供给曲线SB较远离纵轴,土地供给数量为QB。在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的地租水平远远高于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地租水平。简言之,上海市中心地段的土地边际生产力较高,这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的,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则是由于和新疆西北部地区相比,上海市土地的数量极其有限。[10]
总之,在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收益分配理由及土地合理利用等理由时应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为指导和理论依据,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分析策略与合理成分。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以市场供求关系和机制来引导地租和土地水平,推动土地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我国的土地政策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则是采取完全批判的态度,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和曲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片面和扭曲会对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利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应科学合理地解读和评价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借鉴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策略,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利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租经济理论,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现实土地理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863.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873.
[3]白永秀, 任保平. 现代政治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 210-212.
[4]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01-305.
[5]约翰·斯罗曼. 经济学(第六版)[M]. 郭庆旺,赵志耘,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 254-256.
[6]吴易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824-832.
[7]斯坦利·L. 布鲁,兰迪·R. 格兰特. 经济思想史[M]. 邸晓燕,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 177-179.
[8]藤田昌久, 保罗·克鲁格曼, 安东尼·J·威纳布尔斯. 区位和土地利用[M]. 梁琦,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论文导读:13-15.程恩富.政治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20.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41-24

3.(责任编辑、校对:陈东林)上一页12345

13-15.
[9]程恩富. 政治经济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7-20.
[10]黄亚钧. 微观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

5. 6: 241-243.

(责任编辑、校对:陈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