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数字化图书社交功能展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21 浏览:154948
论文导读:和阐述,希望能抛砖引玉,提供数字化图书功能开发的思路。鉴于目前国内“电子书”的概念过于宽泛,既包括数字化图书,也包括用于阅读的硬件产品,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笔者将图书的数字化版本统称为数字化图书。一、数字阅读社交化目前状况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只要开发者拥有创新意识,为数字化图书增添功能所需的技术
[摘要]图书的作用之一是向更多人传达信息,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交平台。数字化时代的图书仍然存在社交功能,这些功能散在于众多网络平台中。随着社交网络的渗透,网络交流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显著。数字化图书的社交功能是将阅读与社交融为一体,扩展图书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是开发功能型图书时值得考虑的选项。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功能;数字阅读社交化;数字化图书
[作者简介]王琛女,南京大学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博士工作站博士后。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数字化图书的优越性不再局限于便携、检索等简单功能,如何提高数字化图书的附加价值,成为出版行业关注的理由。传统图书出版坚守“内容为王”的观点,但在新时代谋求业务拓展,必须启用“技术”与“服务”两员大将为“内容”助阵。数字化图书的模式将不再满足于TXT、PDF等简易阅读和检索模式,逐渐向功能集成型数字化图书演进。
就国内目前状况而言,很多出版社明白数字化转型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对于资源如何再利用,却仍处于摸索阶段。数字化转型必须和技术领域内的专家们合作,共同探索图书的新模式、新传播渠道、新社会功能,大量工作仍在准备中,匆忙迈过起跑线看起来并非明智之举。
开发多功能的数字化图书,意味着更高的人力和技术投入,出版社要承担很高的成本风险。笔者从众多功能型数字化图书当中,选择与社交网络相结合的功能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能抛砖引玉,提供数字化图书功能开发的思路。鉴于目前国内“电子书”的概念过于宽泛,既包括数字化图书,也包括用于阅读的硬件产品,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笔者将图书的数字化版本统称为数字化图书。

一、数字阅读社交化目前状况

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只要开发者拥有创新意识,为数字化图书增添功能所需的技术并不是很大难题。理由在于:特色化的功能可以凸显一本书的个性特征,但越特色化的技术越难以由一本图书产品推广到其他众多产品。能够广泛适用的功能,往往是读者最本质、最基础的需求。社交功能是图书天然的一种社会功能。书的诞生本身就源于作者与他人分享自己思想的愿望,读书会、学习研讨会则是读者之间进行社交的绝佳场所。国外的图书销售实践当中,邀请作者为自己的读者朗读,同样是围绕图书展开的群体社交。开发者与其绞尽脑汁寻找特色功能,不如将图书的社交功能充分地重现于网络时代。
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显著,全球社交网络用户数量仍在激增,并且人均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家名为Bestfreeonline的国外媒体,制作了以中国为对象的数据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5700名受访者中有95%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账户,91%的受访者在半年内登陆过社交网站,成为世界上使用社交网络最活跃的国家。这份调查同时还指出,中国61%的网购行为来自电商在社交网络上的推广。
从我国内地的情况来看,以图书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活动,多年前就散见于各种平台上。读者可以在豆瓣读书等论坛、社区发表评论,在优酷、土豆等支持音频视频网站发布自制的广播剧、视频短片,在个人博客发表Cosplay照片、插图,在贴吧、论坛与作者交流。这些特站的服务反映出读者对图书的关注程度,从不同角度形成读者群体内部特殊的网络社交活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社交阅读不断出现新形态。APP应用和微博业务异军突起之后,基于豆瓣读书制作的APP为用户提供了查看自制笔记和查看好友笔记的功能,相当于非即时的读后感交流。在微博业务的基础上拓展的“微刊”,以个人杂志形式满足了一部分客户群对特定信息的集散需求。读者不甘于仅仅作为图书的受众群体,也希望借助图书的平台实现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寻找能够共鸣的圈子。
上述各类社交化阅读,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别:第一,围绕一本特定图书展开的读者个人行为。诸如读书笔记、读者交流等形式的社交化阅读,与出版单位及作者的关联度较低。第二,围绕零散信息展开的整合行为。例如微刊、个人杂志等形式,建立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主体仅对各类零散信息有需求。尽管这两类行为都与“阅读”有关,但出版业想对其加以系统化的利用并不容易。
目前社交功能与传统图书出版者之间的联系仍然比较松散,如何与我国出版业相结合,需要综合我国开发者和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二、开发社交型数字化图书的可行性

科技对阅读的影响力日渐显著,全球出版业都在考虑什么样的数字图书能够吸引消费者。其中不乏锐意进取的出版社,将制作增强型电子书(enhanced e-books 或译为加强型电子书)作为领先行业的业务。除了数字化图书内容本身,视频、音频、3D动画等种种技术的加入成为图书之间的新竞争。这对出版行业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有新的风险。
科技的应用固然值得期待,但同时意味着投入成本增加。对于我国出版行业而言,在投入技术成本之前,需要考虑这样几个理由:
(一)目标市场在哪里?目标市场是否需要数字化图书具备强大的附加功能?举例来说,百科全书、数字教材承担普及知识的任务,有时仅靠文字和静态图片不足以呈现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的全貌,如能采用先进技术去完善内容,对于传播知识大有裨益。再如维修、制造、建筑工程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养,采用虚拟实训教材不仅能提供直观印象,还可以节约实践成本。在这些领域,视频、音频、动画技术与图书的结合,显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但同样是数字阅读,在另外一些领域中,炫目的技术则不是那么必要。譬如现在受众群体最大的移动手机阅读,读者专注的是内容本身,只需TXT文本文件即可获得感兴趣的内容。至于文本中的字词是否需要链接字典、是否需要大量图片去诠释小说中的场景,对读者而言并不是必须的。在手机小说中增加这类附属功能,第一会变相导致读者为他们不需要的内容付费,第二会增加文件流量,如文件过大还会影响阅读的流畅,第三会增加耗电量,影响硬件的使用时长。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qbjllw/lw33112.html上一论文:谈谈APP与传统图书编辑的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