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对当代艺术与空间关系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93 浏览:20410
论文导读:
[摘 要]艺术与空间相结合是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艺术作品物理空间的营造,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还能实现对大众的心理空间的补偿。艺术作品的空间氛围能够增加艺术品的人文情怀,体现艺术的精神,满足大众社会空间的需求。以陶瓷艺术为例,陶瓷艺术与现代环境空间结合,是新时代陶瓷艺术多元化表达的新方向。在当代社会,陶瓷艺术逐渐打破单体化的格局,朝着整体化、多元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艺术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社会空间 陶瓷艺术

一、 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求的审美对象,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和特质,艺术作品作为连接客观世界和对象世界的媒介,并非是指简单的物质实体,还包括包括艺术家情感的熔铸、艺术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以及引发欣赏者审美感受的空间环境等要素。纵观艺术品的发展轨迹,从实用艺术逐步演变成装饰艺术,空间要素超越了传统作用上的定位,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物体,而是从根本上追求精神的享受。空间的作用除了表现出艺术作品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生态等因素外,还起到限制作用,规定了艺术作品的整体气氛。设计师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空间因素来设计作品。
艺术作品中空间的作用已经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延伸到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三个层次,物理空间是指物质实体所围合的空间,心理空间则是由物理空间布置所引发的的心理上的空间感受。社会空间是对精神的呼唤。以“艺术家——艺术作品——空间环境——欣赏者”的有机统一性为原则,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文化内涵。

1、 由艺术作品的物理空间延伸到心理空间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要通过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才能发挥它的美学价值。对艺术品空间的营造,是人们审美需求的物化表现。在当代社会,艺术品的创造不仅仅着眼于艺术品本身,而更加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同一件艺术作品摆放在不同的空间,会引发欣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是由空间的特定属性决定的,空间是具有逻辑性和形态性的,特定的空间能使人感受到特定的知觉作用。对艺术品空间的营造,并非仅仅满足观赏者的视觉审美需求,也可以实现大众的心理补偿。
当代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产物,是表现城市文明和人类现代生活与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目的是通过不断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转变大众对现代文明的认知。在城市,大众的私人空间是狭小的,人们希望公共空间弥补私人空间的不足,争夺更多的私人空间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补偿,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精神的对话。

2、 由艺术作品的物理空间延伸到社会空间

艺术空间的营造除了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和心理补偿需求,也是对观念的呼吁。人是空间创造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创造的空间都渗透着当时的社会意识、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素。当代艺术对社会空间的诉求,不仅仅是为艺术作品提供良好的整体氛围,还是对公众权利的维护。当代艺术是化的必定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回顾艺术的发展历程,在当代,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玩物,当代艺术已经被打上化的烙印,因此,建立一个真正体现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是当代艺术的必定使命。艺术家要通过使用化的话语权,体现出平等交流和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与公众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对当代艺术与空间关系的深思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艺术品的创造满足大众化的政治愿望,维护公众权利。

二、 当代艺术的空间营造——以陶瓷艺术为例

纵观陶瓷艺术的发展史,陶瓷艺术逐渐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陶瓷的装饰性是陶瓷原始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实用功能之后,从物质文化提高到精神文化的高度,所产生的陶瓷新功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陶瓷艺术的多样性,把陶瓷与现代环境空间结合,是新时代陶瓷艺术多元化表达的新方向。在当代社会,陶瓷艺术逐渐打破单体化的格局,朝着整体、多元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三、总结
当代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艺术的多样化,空间与艺术的结合,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和深思。空间的营造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而是对艺术化的呼吁,建立一个真正体现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使命。通过物理空间的营造完成大众心理空间的审美需求和心理补偿,进而实现艺术的化,为公众争取社会空间的权利。当代艺术家要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情怀,通过艺术品的化精神维护公众权利,建立一个真正体现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品田著.必要的张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正安主编.陶瓷艺术[M].江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翁婷皓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pmsjlw/lw7263.html上一论文:简析美丑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