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浅述师爱释放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84 浏览:131105
论文导读: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求师爱的艺术,要s在理解、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适时”的爱,给“适时”的学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师爱;平等;欣赏
中途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85-02
一父亲给小儿子讲过一寓言:蚂蚁每天不辞劳苦地建筑房舍储备粮食,蟋蟀却放声歌唱。寒冬来临,蚂蚁有温暖的家和美味的粮食,可蟋蟀却饥寒交迫一命呜呼。父亲对儿子说:“记住,你要做勤劳的蚂蚁,千万别学蟋蟀。”一天,这位父亲去看望一亲戚的孩子。孩子得了白血病,可怜的他大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闻者莫不落泪。于是,这父亲给绝望的孩子讲故事,还是这个寓言。讲完了,父亲对已安静下来的孩子说:“蚂蚁一生不辞辛苦奔波,最终的追求是填饱肚皮。蟋蟀虽然只有短暂的一生,却始终在快乐地歌唱。”眼角还挂着泪珠的孩子,眼睛里开始有了神采。
故事是相同的,父亲的爱心也是相同,但父亲两次讲故事的感慨却不同,不同的感慨,带来了不同的效果。从中我也明白了:在教育中,为什么自己表扬、鼓舞、奖励,给学生播撒了无限的阳光,对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爱心,可换回来的是不少学生的越发敷衍、浮躁、轻狂、无所顾忌,苦叹一片苦心,付之流水。因为同样是教育,在不同的时候应有不同的内涵。对于不同的孩子,爱的表达方式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情况,爱的表述也应随机应变。就像自然界,雨水过多,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阳光过强,有的植物就枯萎了。因此,教育中师爱的释放也应适度、适时。探求师爱的释放艺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以人为本,平等相处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人是有情感的人,情感中存在着愿意与不愿意、喜欢与不喜欢。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理由。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
当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工作中曾听到不少班主任抱怨说某某同学自私,让他做事表现得不情不愿的,支使不动;而学生却说老师不近人情,不管别人有没有时间……有人把这种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当今社会,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不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道德的缺失。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小题大做。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矛盾的实质其实根源于观念上的冲突。教育者把学生提供的服务定性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义务,还是学生所给予的帮助,就能折射出教育者是否具有平等的教育观念,是否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对象看待。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放下架子,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实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不要习惯于单纯地从成年人、教育者的角度,带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指正,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怎么想,怎么看,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理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碰巧经过时,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而是帮他捡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个班主任是容易亲近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存活在的理由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讲求策略,要适度,要合乎情理,体现艺术的针对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不是圣人,学生也不是圣人,班主任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当有学生请假时,不妨用关心地询问他哪里不舒服,取代用怀疑的眼光上下打量,看他是不是说谎。过几天,再问一下这个学生,看他的病有没有好。也许有的学生请病假是说谎,但在老师的不断关心下,他会觉得羞愧。这样,一次宽容就变成了一次行之有效的教育。就像人的手指长短不齐一样,一个班往往也会有一些自制力薄弱的学生,他们认错态度诚恳,改错效果却不尽人意。面对学生反复犯错误的情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固然痛快,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稳定情绪,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深思,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自我改善,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适当的放手,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远比不信任学生,大包大揽,不留一丝空隙,效果要好;对学生教育论文导读:
目标的确定,不能主观臆断的采取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的感情。

三、懂得欣赏,认识自我

社会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赞赏。所以,班主任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多使用表扬这件法宝。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以往所崇尚的自谦美德在人的精神品质中所占的首要地位,在今天的社会已被自信所取代,今天的学生不缺自信和自傲,缺的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如果只关注其缺点,而忽略对其优点的肯定和认同,就会产生思维方式上的冲突——教师认为是在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完善提高;学生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一钱不值,老师不懂得欣赏自己。这种冲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持一种抵触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
现在的学生有两大倾向,尖子生在家、在校都受宠,真可谓宠坏了,批评不得;双差生在家、在校都受歧视,真可谓坏透了。久而久之,尖子生变得高傲自大碰不得,双差生变得心灰意冷无所谓。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畸形教育,评价学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对尖子生采取表扬中的批评,让他明白自己虽有成绩,但还有不足,要追求全面发展,需要不断的努力,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双差生则实行批评中的表扬,差生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批评不行,这是原则,但要让他在接受批评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找出他的发光点,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差生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励,差生的表现易出现反复,班主任要有耐心,恒心。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改善、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不要埋怨付出没有回报,不要责备孩子不太领情。反躬自省,审视自己心中是否已把“适时”的爱给了“适时”的学生。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策略,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马涛的《教育需要爱来做支撑》
[2]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3]李更生的《师德:于细节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