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网络公民社会源起:从微博说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95 浏览:11371
论文导读:盖面广大、传播渠道多元的信息交流手段,在技术层面上允许了“希腊城邦”式的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只要愿意,现实中的社会公民都能透过微博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全面关注和积极监督中,“微博问政”的雏形已经形成。正如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所指出:“公众的批评则是完全安全而且有益的,是完全不可缺少的”。微博越来越成为公民
摘要:微博的高调崛起带来的不仅是网络社交渠道的变革,更将网络公民社会推入公众的视野,但微博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开地冲击着网民公民意识的形成。在互联网时代要构建理性公民社会,必须重视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这要求能动地利用当下主流的社交平台之一——微博的影响力以推进网络公民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微博 公民社会 网络公民社会
在Google上搜索“微博”字段,在0.01秒内便能够搜到约 1,110,000,000个结果——微博,已然走入了我们的生活。科技的进步为微博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真正成就了微博在中国的成功的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公民社会与公民社会借助微博力量遥相呼应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网络公民社会既成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渐渐发展为破除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滞碍的有力工具。

1.网络公民社会的概念

1.1公民社会的界定

公民社会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三分基础之上,在这里,公民社会指介于国家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社会空间,经济结构独立于公民社会并作为其基础而存在;另一类定义则是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分法的基础之上,公民社会指独立于国家又受法律保护的公民社会生活领域。该观点遥启于亚当·斯密的理念,之后为约翰·洛克所认识、并在孟德斯鸠、以及托马斯·潘恩那儿得到了明确。
2网络公民社会的源起:从微博说起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分法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接受,正如戈登·怀特所说:“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1]

1.2网络公民社会的概念

网络公民社会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在学界尚未有一个十分明晰的定义,哈贝马斯有这样一段对公民社会的经典论述:“公民社会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所形成。这些社团组织和运动关注社会理由在私域生活中的反响,将这些反响放大并集中和传达到公共领域之中。公共社会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对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理由形成一种解决理由的话语体制。”[2]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公民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空间,网络提供了一个普及的接触空间,它联系无数独立的个体,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手段推动参与者视野的提升,从而使这一网络空间具有了公民社会的关键特征:它聚集起主动的网络使用者,即称之为网络公民或网民作为网络公民社会内的个体。他们因网络准入的低门槛突破了阶级、财富、学历等滞碍,实现了平等的身份和发言权的分享,通过网络对公共事件进行关注和追踪,个体之间因为共同的情感、利益、观点,自愿聚合成一个临时性的、对特定事件感兴趣的非组织化虚拟群体,通过发帖、微博等手段吸引志趣相投的人加入交流,参与到与国家的互动中去,通过扩大社会影响,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形成一定的问政压力来表达话语权,实现和现实国家的博弈。

2.微博正在发挥作用

即使是在网络上,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有很多形式,其中的微博作为一种微量信息的载体脱颖而出,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将各类信息碎片化,实现实时心情的即时上传。信息量的压缩无形中抹消了文化层次的差距,余下的多是最为纯粹的直观感受——即裸露的心理活动,现实中个体的心理都比较隐秘,其表达往往受到种种社会现实的压抑和客观上的克制,而个体的心理又常常有极其强烈的冲动想喷薄而出,这种情绪宣泄是人体的一种需要,微博在另一个维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恰当的发泄口。其具有的某些优势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2.1低准入门槛

微博的低准入门槛推动了更多的现实公民参与到这个正在完善的网络公民社会中,人的社会属性天然得要求个体靠近、依附于群体,网络公民社会愈是庞大,它愈是吸引人,网民数量愈是接近公民总数,它便愈能发挥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微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方向上又迈进了一步,进一步抹消了不同层面人群间的文化、物质差距。透过微博语言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偏好,通过聚合舆论,扩大利益诉求的反响,肯定了草根的存在价值,在最大范围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公民意识的重视,激发了公民对自身权责的关注。我们姑且先不论这些表达是否全为理性的声音,但微博确成为了公众意见得以碰撞、交融的场所,曾经一度沉默下来的公众的声音再度在微博中复活。

2.2破除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性

微博破除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性,使公共事务在更广泛的范围被关注和监督。“公民社会”的定义强调的是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权责对等,在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大的今天,城市间、城乡间交界日渐明晰,交通手段的多元并不能完全跨越行政划区所形成的交通壁垒,谈论政治事务的政治中心、公共事件发生的场所往往不在我们触手可及抑或徒步可达的地方。在这种情境下,微博作为新生的虚拟社交平台一跃成为进入成本低廉、覆盖面广大、传播渠道多元的信息交流手段,在技术层面上允许了“希腊城邦”式的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只要愿意,现实中的社会公民都能透过微博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全面关注和积极监督中,“微博问政”的雏形已经形成。正如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所指出:“公众的批评则是完全安全而且有益的,是完全不可缺少的”[3]。微博越来越成为公民手中强有力的问政工具,政府行政,公民问政,实现对社会网络的共同治理,正是公民社会的目标所在。

2.3独特的关注机制

别出心裁的关注机制推动了民间力量的快速聚合。微博上的信息不必经过对方的同意,可以默默地进行转发,亦可以陌生人的身份进行留言评论。不对等的交互方式带来了高黏性的用户群、“一对多”的交流渠道和“爆炸性”的传播速度——一段信息的发布只要具有针对不同群体的穿透力,它便能以几何速度向边缘扩张,更由于微博消息的发布是难以被即时审查的,故而特定公共话题的极速升温往往是不可控的。公民社会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参与其中的民间力量论文导读:间内的迅速发酵实现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对特定理由的更有力的、要求解决理由的话语权。网络公民社会的源起:从微博说起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的多寡,微博的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加速了社团网络的构建速度,扩大了民间力量的冲击力和公共理由在公域中的反响——信息中裹挟的民意经过短时间内的迅速发酵实现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对特定理由的更有力的、要求解决理由的话语权。网络公民社会的源起:从微博说起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