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社会化网络下内媒自制之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431 浏览:131255
论文导读:是媒体采编人员的懒惰等种种理由,他们很多时候会不假思索、不去考证就将社会化网络传递的信息直接使用,这也就使得大量的不明来源、不知出处的信息和内容出现在传统媒体之中。新闻从业人员在面对社会化网络传递的信息时应该如何取舍,或者说应该怎样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源。下面我们就简单看一个因盲目使用网络信源而产生恶劣
【摘 要】最近几年新闻寻租现象更加突出,这一名词再次成为热频次。本文从最近几年的新闻寻租现象入手,结合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以及社会化媒体网络下的新闻规范,来探索在新的网络环境中媒体自制道路。
【关键词】新闻寻租;社会化网络;内媒自制
2013年的新闻界从开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起,就注定了他的不平凡。在社会化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的今天,所有的小火苗都会变社会化网络下的内媒自制之路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成一个大的引爆点,最后触及到每一个新闻人脆弱敏感的神经。2013年10月23日的《新快报》连续两天刊登“请放人”的头版内容,并在新浪微博上引起巨大反响,面对权威一向沉默的内地媒体突然地发声,在新浪微博上得到了许多同行的支持。本来以为能够又是社会化媒体另一次漂亮的发声,没想到事情却急转直下,陈永洲受贿的真相成为一个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扇在了媒体人的脸上。新闻寻租再次成为一个热频词,媒体自制的迫切性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寻租的事情屡见不鲜

据新闻出版9日通报,总局将于1月至3月在全国开展新闻出版“五个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其中就包括打击新闻敲诈专项行动和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专项行动,足以见相关部门对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视。无论是暗箱新闻广告还是制造新闻事件,新闻寻租都在逐渐腐蚀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使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理由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新闻寻租的多种表现形式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一些记者将媒体这一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社会公器变成私人的生钱机器,拿着手中掌握的负面报道甚至是捏造的新闻,行敲诈勒索之举以满足个人私利。近几年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11年的“达芬奇家具案”,央视作为国内传媒金字塔顶端的媒体就这样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整个案件历程可谓迭起扑朔迷离,先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在2011年7月份推出《达芬奇》这一节目,揭露达芬奇家具在家具质量和产地上存在着欺诈消费者行为。“达芬奇门”这一关键词顿时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也一下使得这一国内高档家具品牌的名誉一落千丈,其产品遭到了广大消费者们的抵制。随后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达芬奇家具确实存在着部分家具质量不合格的理由并开出了上百万元的罚单。本以为案件就此结束,但是达芬奇后来的“反扑”却将整个事件推向,达芬奇家具先是在微博上高调不服工商局的判定,之后又向,进行,指出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李文学等“故意编发虚假报道,隐匿新闻事实,并联合他人对达芬奇进行敲诈勒索”,央视的报道与事实并不相符。这一举措将人们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到了《达芬奇》这期节目上。有相关媒体对当时的报道中涉及的人员和达芬奇家具再次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当初每周质量报告对达芬奇的报道的确存在种种疑点,从被采访者的身份到报道中消费者控诉的真实性,以及对重要证人采访的选择性播放,似乎都向我们证明了,《达芬奇》这一报道本身就像是遵循了一个已经设定好结论再去找论据的制作手法,每个场景都有着被精心设计的嫌疑。但是之前的调查已经将达芬奇家具产品存在质量理由的罪名坐实,究竟孰是孰非,一时也无法妄下定论。在此。我们无意去讨论达芬奇家具是否存在着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毕竟无风不起浪,如果问心无愧也不会有之后的调查结果。但是考虑到调查的结果和实际报道的出入,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是否有真有李文学之流借此机会,放大并捏造了部分事实以敲诈牟利?我们无法否认这个猜测,毕竟达芬奇报道中出现的漏洞是确凿的,而央视却从未对此事件进行过正面回应。
此次事件给媒体界和企业界都敲响了警钟,不少业界人士纷纷感慨媒体和记者的的恶意敲诈,潘石屹在微博上称,“看达芬奇谜案想起十几年前,我们经常受到媒体的敲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给你们的负面新闻已经排好版了,拿广告来换吧。我们痛苦不堪。”可见此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权威媒体掌握着的重要话语权,这相当于掌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企业一旦被影响力极大的媒体,那几乎很难有翻身的机会,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致命的打击。媒体理应更加慎重的使用这份权利,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经得起推敲的节目,并且杜绝记者拿着手中的话语权谋私利的行为。但是,从前记者熊川敲诈橡果国际获刑到前记者李凌敲诈完美日用品公司,新闻寻租的事件屡见不鲜,内媒自制的道路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社会化网络下的新闻规范理由

顾名思义,社会化网络之下出现了大量的由王敏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再进行传播的现象。各种社交媒体在网络的沃土上蓬勃发展,逐渐爆发出令人炫目的巨大能量,为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全社会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来源以及庞大的信息量,让人如同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一般。其传播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这些信息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正想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了大量的传统媒体争相跟进。我们的新闻内容因社会化媒体的普及而更加全面、迅速。说到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理由就出现了。随着社会化网络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抢占了新闻信息发布的先机,传统媒体在这一块败下阵来,并主动去利用网络流传出的信息进行跟进,传统媒体为了赶上新闻的及时性,或是媒体采编人员的懒惰等种种理由,他们很多时候会不假思索、不去考证就将社会化网络传递的信息直接使用,这也就使得大量的不明来源、不知出处的信息和内容出现在传统媒体之中。新闻从业人员在面对社会化网络传递的信息时应该如何取舍,或者说应该怎样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源。
下面我们就简单看一个因盲目使用网络信源而产生恶劣影响的案例。《坏新闻》是一个发现、陈列、批评中文媒体报道失范的栏目。可以做到、应该做到而未做到的,没有认真核实、小心求证的、误导读者、扭曲真相的,媒体越界、伤害个体的,即为坏新闻。
最近一个月以来,这几天神州大地雾霾沉沉,从京津冀到长三角,雾霾都成了头条话题,且基本都是坏消息。一片雾霾中,央视播出了一则独辟蹊径的报道:《台湾空气污染严重,嘉义论文导读:
、高雄、金门入榜世界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报道中谈了近期台湾高雄屏东空气污染严重的事,也谈了肺癌是台湾癌症死亡榜之首,每年因罹患肺、支气管和气管相关癌症而死亡者30年内增长5倍的事,但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嘉义、高雄、金门分别位列世界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第七、第九和第十名。空气污染领域台湾也能进世界前十?我们在关注中国空气污染前十的时候,台湾却是直接入榜世界前十,这是什么情况?这么违反常识的事,让观众都不敢相信,央视没有求证,就这么报道了。这是坏新闻的第一层。报道没有提信息来源,坏新闻经查证,央视报道并非编造,而是源自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华视12月4日报道说《空气最糟城市!嘉义列全球第7名》,其中称“WHO搜集600个城市空气悬浮微粒的排名,嘉义、高雄和金门分别排行7、9、10”。华视说到了WHO,但没配画面,这个所谓的WHO世界卫生组织600个城市空气悬浮微粒排名是怎么个排名呢? 华视显然也没有查证,甚至没有考虑一湾并非WHO的成员,真的会列入排名吗?这是坏新闻的第二层。
坏新闻继续核实,发现这个说法的原始出处是台湾《天下杂志》。《天下杂志》是台湾影响较大的一本财经为主的综合新闻杂志,其新闻报道操作严肃,曾多次获“卓越新闻奖”。在11月27日的第536期《天下杂志》中,有一篇名为《空污:健康的隐形杀手》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WHO搜集全球近六百个城市的细悬浮微粒浓度(不含中国城市),相比之下,嘉义、高雄和金门都高到可列入前十名内,居第

七、九、十名。”不含中国城市。这是坏新闻的第三层。

虽然“社”网站的转载、华视等媒体的报道都略去了“不含中国城市”那句话,但即便是《天下杂志》自己的网站上,这篇名为《台湾3城市空气糟,全球前十差》的报道里,也同样是略去了那句话。
从这一时间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忽视网络新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连大陆最为权威的央视都被“忽悠”进去了。
最近还很火热的“外国小伙撞到大妈”以及“济南市民哄抢菊花”这两个新闻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点值得注意,这些图片与消息的原始来源都是图片库,而图片库已经多次把权威媒体带到沟里。
中国有CFP、IC等几大图片库,媒体摄影记者和自由摄影师都可以将图片上传至这些图片库,并以作品销售情况获得相应分成。图片库是个好东西,但也出现了一个理由,当这些图片被用来作为新闻信源时,根据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其真实性在见报或播出之前一定要得到检验和查证,而这个甄别的工作就必须有新闻从业人员负责。
摄影师把外国小伙、哄抢菊花的图片上传到了CFP、IC,因为这些图片库的用户是一个个分散的网友,此时还没有影响到公众。而当CRI、CNR、新浪等媒体网站选用这些图片,图片和图说就以新闻形态进入了公众视野。再随着@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提炼新闻点将其发到微博上,就更进一步放大了其影响,并以人民日报、央视的品牌为新闻做了背书,进而影响更多网络媒体,依此往复,恶性循环。
其间谁承担几成责任很难分得清楚,但坏新闻认为,图片库承担的是“素材”功能,有图未必就有真相,其性质与媒体收到的爆料并无本质差别,“素材”需要核实。也就是说甄别、核实的工作必须有新闻从业人员来承担。而且,核实新闻来源的真实性是新闻专业主义最为基本的一条要求,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新闻媒体要认真反省,我们的从业人员怎么连最基础的要求都不屑一顾,我们的从业人员怎么会懒惰、浮躁到百度一下都等不及?

三、社会化网络下媒体自制探索

从陈永洲事件到社会化网络中的新闻不专业性,这些都成为侵蚀新闻专业主义的病菌,这些病菌伴随着病毒式信息扩散的社会化媒体,对我们媒体人的自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人们在欢呼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在担心着网络暴力的出现;现在媒体人一方面在社会化媒体上巩固自己的公信力,一方面又被庞大的信息线索淹没,还受到了许多来自自媒体的冲击,那么作为有公信力的媒体应该怎么做呢,本文提出了如下几个解决办法:
首先,应该形成一个内部的约束,用标准的条款对微博或者认证的记者微博进行尽可能详细的约束。路透社就推特的使用就有一系列的条款,小到用推特转发的内容都需要有至少第三人证实的地步,并对从业者和微博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约束。我们媒体自身也应该成立一个适用于自身的管理条约。这个条约不仅针对自己的微博,还应该对从业者的微博进行规范。过于发达的社会化网络上不存在完全私密的信息,可能你用了一个马甲号发布了内容,但是这个内容最后可能成为一个网络事件的导火索。因此,明确而详细的规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从业者的保护。只有明确的管理条约才能够足够的约束力,让从业者什么样的行为是会产生不好影响的。我们新闻单位喜欢用一些大家口口相传、默认或者依靠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方式进行约束,这样的约束太过于情绪化和私人化,只有详细而标准的条约或者规定才能够让从业社会化网络下的内媒自制之路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者有一个行为规范守则。
其次,新闻从业者在善于运用社交网络进行工作内容的扩充时也应该增强自己对于网络内容的甄别能力。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如果为了怕引火上身而放弃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显然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落后行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为一个第四权力的实践者,应该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有些新闻从业者虽然使用社会化网络,但是因为种种理由,选择了顶马甲上。其实这些种种的担忧都是无作用的,对于社会化网络而言,完全的隐私内容已经不复存在,并且作为一个拥有第四权力的个体,也应该想到如何运用这种新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同时把它建设为一个良好的和公众沟通的渠道,无为而治并不是值得提倡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从业者在用微博等社交性网站进行内容发布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用对写新闻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微博等社会网络上发布内容。
第三,媒体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新闻寻租、有偿新闻等行为的出现。如前文所强调,没有完全隐私的社会化媒体要求新闻从业者不要报论文导读:的,能够反应社会良知的内容。媒体应该对自己的内容有信心,也应该对受众建立信心。Facebook的创立者扎克伯格认为只有完全的信息公开才能更好的展现自我,现在有了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和媒体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第四权力者,我们既无须妄自菲薄也无需洋洋自得,只需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篇内容的发布,浮躁的噪音都会离我
着侥幸的心理进行新闻采编,任何有纰漏、不真实或者是有颜色的内容都会成为最后引爆点的导火索。只有对自己内容的充分信心才能够保证在透明的大数据时代中的权威性。这也是作为媒体与自媒体等的区别,抱有侥幸心理的《新快报》和陈永洲走上了违法之路,那么我们在进行采访或者写新闻,编微博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三思而后行。
最后,信任公众,发布优质的内容。人们在担心社会化网络的过于发达而产生了“最愚蠢的一代”时,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表象,诚然在社会化网络中的公众素质都参差不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到热捧的,真正有深思的媒体依然是话语权的主流,占据着意见领袖地位的除了明星还是有思想的个体。公众想看的并不是那些披着耸动标题的新闻,而是真的有作用的,能够反应社会良知的内容。媒体应该对自己的内容有信心,也应该对受众建立信心。
Facebook的创立者扎克伯格认为只有完全的信息公开才能更好的展现自我,现在有了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和媒体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第四权力者,我们既无须妄自菲薄也无需洋洋自得,只需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篇内容的发布,浮躁的噪音都会离我们远去,而我们禁得起推敲的新闻也会真的成为造福社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戴永明.传播法规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与法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项德生.底线与新闻职业道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郑保卫,樊亚平.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历史与目前状况述评[J].新闻界,2008(2).
[5]李雨石.浅谈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两难境地[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7).
[6]葛作然.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7]肖峰.新闻职业道德中“不以为耻”现象评析[J].当代传播,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