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当地社会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61 浏览:9253
论文导读:
【摘 要】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仅存在四个月,但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蒙自分校师生奏响时代主旋律,进行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破除当地社会痼习,唤起妇女行为乃至思想的解放;尤其致力于当地社会的未来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抗日救国;妇女解放;教育事业
本文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读写议”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训练的阶段性成果。
导言:小县城来了大学生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为保存中国的文化资源和师资力量,国内许多高校向内地迁移。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国内顶尖名校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立足未稳,战火危及长沙,长沙临大师生被迫“长征”,再次迁往云南昆明,重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但是,云南并非是文法学院师生的终点站,战时的昆明校舍紧张,一时难以安置下所有师生,后经考察,发现蒙自县城有中法战争后的领事馆、中法海关、歌胪士洋行等不少空闲房屋可用。经商议,于1938年5月将文法学院安置在滇南的蒙自县城,称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同年8月,文法学院迁回昆明新校舍。
联大师生们到来之时,蒙自仍是一座沉睡的小城。在县城里,有一条没有铺砖的街道、一家银行、一个邮局和几家商铺,在这里停留过的好多师生都有关于蒙自县城的描写。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他的散文中写道,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商铺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一下午便可走遍。[1]浦薛凤先生也曾说,蒙自城蕞尔弹丸,东南西北四门尽可于一小时内走遍。[2]闻一多先生对蒙自的总体印象是,蒙自地方很小,生活很简单。[3]所以可以说,“蒙自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宁静的小岛”, [4]带给联大师生以安宁。
在这个“城圈儿像玩具似的” [5]县城,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仅仅存在了短短四个月,可以说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蒙自给联大师生提供了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联大师生的到来,也给这个落后闭塞的边陲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时代之主旋律:抗日救国的宣传
联大师生们清楚地知道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来到这风景秀美的地方并不是自主的选择,而是来自日本侵略者的逼迫。联大师生对侵略者恨之入骨,恨他们打破了安宁的学习生活,恨他们夺走了人民的生命,恨他们蹂躏着祖国的土地。他们想举着刀,像英勇的抗日将士一样,杀入敌阵赶走这批侩子手。但是,他们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保存国之文化实力。因此,他们不得不放弃上前线的想法。师生们虽处于抗战后方,也想为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于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蒙自为期不长的时间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宣传。

1.1 慷慨激昂的演讲

朱自清先生说,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确实,在这座小城,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着以抗日为主题的对联,不仅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也引起爱国青年的共鸣。在这全民爱国的氛围下,当地政府在联大师生的倡议下,将城里的一座旧戏台改为演讲台,用于战时宣传。
1938年五四纪念日,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师生以及省立蒙自中学学生400余人在蒙自中学大礼堂召开纪念会,请朱自清、张佛泉、罗常培、钱穆演讲。[6]在会上,师生们高呼“继续五四精神!”、“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汉奸,抵御暴敌”的口号。
同年“七七事变”纪念日,联大学生们热情高涨,到处发表演讲、张贴海报、唱爱国歌曲,他们的声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达到了最高点。不仅如此,这一天蒙自分校同蒙自各界组织了“七七献金”活动,所得捐款全部送往前线。蒙自分校的师生们虽然生活艰苦,但都慷慨解囊,献金共计2000余元,[7]数目相当可观。
演讲是一种极具有感染力的宣传形式,师生们强有力的演讲震动着每个人的内心,把民众的热烈情绪全都调动起来,掀起一股爱国的浪潮。联大师生们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积极地向当地的学生以及群众们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让人们在一种充满的爱国氛围中生活着。

1.2 教化育人的夜校

由于当地封建思想严重,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也停滞不前。在当地,几乎没有女孩小学毕业,成立的中学专门为男孩设立,也几乎没有人上过大学。联大师生到来后,北大的一些学生在课余办了一所平民夜校,招收学生(以儿童为多)50余人。[8]当然,这也吸引了不少男女老少居民前来报名听课,学习文化知识。
学校当然是以教化育人为主要目的,在课堂上夜校老师(西南联大的学生)教学生们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年纪稍微大点的认识汉字。但是老师们在教授课程的同时,也渗透着对祖国的敬仰,他们教学生们唱爱国歌曲,给学生们讲一些英雄故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祖国的伟大,并进而激发抗日救国的激昂情绪。

1.3 中越合璧的小报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在蒙自也像云南南部其他城镇一样,住有少数民族越南侨民。他们本人或者上辈人因不满法国殖民统治迁到中国,一般都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他们同情中国抗战,痛恨侵略者。这些越侨中有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叫严继祖,汉语水平很高,而且和云南各地越侨大都有联系,颇受当地人爱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和清华学生李为杨(经济学系)结识,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合办中越文合璧的石印小报,每周一期(共出8期)[9]。合办石印小报是为了及时了解战时状况,增进中越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时也间接地向越侨宣传了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蒙自分校师生们在抗战关键时刻,积极为抗战宣传做着最大的努力,不管是演讲、办夜校,还是出版石印小报。这些宣传就像是蒙自特有的火把节一样,燃起来了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 [10]在这世外桃源似的蒙自,联大师生们激起了当地人民的革命热情,爱国薪火相传至今。2 社会积习之破除:当地妇女的解放
联大师生为躲避战乱来到了蒙自,全国最高学府师生的到来着实惊动了这个小小的县城。朴实的群众们敞开胸怀,接纳了这论文导读:
些漂泊异地的学子们。因为处于特殊战争时期,所以宣传抗战是师生们的首要任务。但是,联大师生们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却给这个小城带来了比战争还要巨大的冲击。接下来,笔者将进一步分析蒙自分校师生对当地妇女解放的影响。

2.1 当地妇女衣着的变化

当时的蒙自是一个边远闭塞的小镇,故而封建思想比较浓厚,尤其是妇女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阿拉伯妇女在外出时都会带着头巾,裹得严严实实,这是因为有宗教因素的影响。然而,在蒙自,你会看到这么一番情景。新娘子上街必须打伞,当地人称其为“遮羞伞”,穿着短身大口袖衣,齐脚跟的长裙下,露出小荷尖尖脚,走起路来婀娜摇曳。倘若新娘子上街不打伞,街上的小孩子会围着齐声喊道:啊,ni ni ,不害羞,不打遮羞伞,抛头露面满街溜!啊,ni ni ,真不害羞![11]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了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确实,蒙自妇女就像“套子里的人”一样深深地被封建思想毒害。
对于在现代沿海都市长大的女孩来说,来到这个边塞小镇,“听风楼”[12]艰苦的住宿条件暂且可以忍受,但是当地人们好奇的目光让他们顾虑重重。文法学院的女学生们身着高叉旗袍和肉色,这种奇怪的打扮引来了方圆几里的当地人前来探查。当女生们出入周家公馆时,赤着脚,穿着打满补丁的裤子的苗族妇女,就在旁边驻足观看,还不时指指点点。[13]更有甚者,逢市集之日一苗妇见一女同学赤足不穿袜子,竟骤掀其旗袍说:我要看看你穿裤子没有?[14]
联大女生们时尚的打扮很快受到了当地女孩儿们的欢迎,蒙自很多新媳妇上街不再打遮羞伞,穿旗袍的女人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短。钱穆先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学校附近有一湖,四周有行人道,又有一茶亭,升出湖中,师生皆环湖闲游。远望女生一对对,孰为联大学生,孰为蒙自学生,衣着迥异,一望可辨。但不久环湖尽是联大学生,更不见蒙自学生,盖衣着尽成一色矣。” [15]我们可以说这是女孩儿们的天生爱美思想在作祟,也可以说这是一股流行风尚。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从蒙自女孩儿简单的衣着变化,透露出了当地妇女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行为上的反抗,她们想要冲破这个禁锢着她们思想的牢笼,追求属于自由的天空。

2.2 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如果说衣着打扮让当地居民会觉得伤风败俗,那么男女自由恋爱更会让封建卫道者们忍无可忍。在当地除了少数几个人敢于顶着巨大的压力自由恋爱成婚以外,绝大多数的青年男女仍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经媒婆的介绍,男女青年不敢相互交谈(除至亲以外)。所以说在这个封建思想笼罩的地方,联大男女生们的举止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忤逆和挑衅。在日常生活中,不止一对无辜的情侣外出散步时,被暴怒的拉到路边拳打脚踢。一对男女在田野徘徊,表达爱意时,他们可能发现怒气冲冲的农民拿着老式对准他们。[16]
男女同学手挽手同行对联大师生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经历过新思想洗礼过的联大学生们从来没有打算向封建势力低头,仍然我行我素。在北大校长蒋梦麟的倡议下,联大学生们只好暂时遵守当地的风俗。但是联大男女生自由恋爱的种子已经在当地男女青年的思想中生根发芽,蒙自当地男女自由恋爱的现象渐渐增加。时至今日,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已经消失,蒙自的这些变化与联大师生们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2.3 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

在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地区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经过了“五四”新思潮的洗礼,许多开放地区已经欣然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是在蒙自这个偏远的小城镇,顽固的旧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大脑。新娘子保守的打扮、男女婚姻父母包办、女孩儿不许上学等等这些现象无一不是对妇女的摧残。在上文中我们谈到联大学生办夜校的事情,夜校的开办不仅对抗战宣传有影响,而且夜校的教学环境男女学员同时上课,也极大地宣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联大女学生的刻苦精神也逐渐感染了当地人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开始动摇。
3 着眼于未来:教育事业的推动
像一粒石子扔进湖泊中,石子虽小,但也荡起了一涟漪。蒙自分校的成立、联大师生的到来,小城镇的一切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爱国只增不减,妇女思想逐渐自由开化。当然,三所著名高校的驻足,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1 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蒙自人的印象中,这些来自大都市的教师和学生一定都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阔少爷,弱不禁风、衣着华丽的大小姐。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些来自沦陷区的师生们大多衣着十分朴素,只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就来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师生们,有的穿着长布衫,有的穿着学生装,有的男生穿裤子,甚至都没有穿袜子……联大师生的朴素形象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
联大的学生们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清晨,人们都能在南湖公园看到学生们用功学习的身影。虽然在前面我们提到联大女生的穿着打扮引起当地人的不满,但是她们的学习热情并不亚于男生,让当地人受到了很大的感触。
蒙自分校的师生们用实际行动,大大提高了蒙自人的受教育程度。联大学生不顾艰难的求学精神,鼓舞一大批当地学生努力学习;夜校的创办也吸引了当地人的学习兴趣;联大女学生们的韧劲,更是感染了当地一批批的女孩儿。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迁入蒙自后求学的人数明显增加,这对蒙自当地的教育事业起到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又为解放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蒙自县,思想封闭,受教育程度较低,假如没有当年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迁入对蒙自基础教育的影响,那么,蒙自要想缩短同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我国“普九”战略目标,完善自身的学校教育结构,恐怕可能要经历更长期的磨练,才能够得以发展。

3.2 传播先进的教学思想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内地迁至云南的高校中, 规模最大、著名学者聚集最多的一所学校, 对于转变边疆教育的闭塞状况作用很大。西南联大的教师,多为留学归来者, 学术视野开阔. 教育信息灵通, 与域内外学人联系较多,论文导读:位,后来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其学术活动与国外高校有诸多的联系,使其教学有“保鲜度”。吴宓先生,曾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又转入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可见他对欧洲的人文历史都有较深的理解。贺麟先生,早年在美国奥林伯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获学士、硕
学养较深厚。比如汤用彤先生,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后来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 其学术活动与国外高校有诸多的联系, 使其教学有“保鲜度” 。吴宓先生,曾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又转入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可见他对欧洲的人文历史都有较深的理解。贺麟先生,早年在美国奥林伯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获学士、硕士等学位, 以后又到德国柏林大学学习, 于1931 年归国入北平大学任教。联大先生们的越洋学习与教学的经历, 本身就是国际学术交流融会的一种体现, 在中外比较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学识襟抱与教育风范, 无疑对拓展蒙自的教育眼界起着震荡作用。此外如陈寅恪、穆旦、闻一多等教授, 无不是学兼中西,学问渊博, 教学经验丰富。这好比打开了有八面来风的扇扇窗户, 使蒙自教育中灌注了一派生气与灵气。如果没有西南联大教师从内地带来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就不会有蒙自教育事业的大踏步发展。

3.3 提供大量师资力量

蒙自当地的孩子,上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好多学生都立志要考到像西南联大这样好的大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蒙自分校的存在鼓舞着他们;西南联大毕业生们,看到边疆地区教育的落后,也自愿投身到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中;昆明的西南联大主校区开办在职教师晋修班、举办中学教师暑期讲习会、建立师范学院……这些都为蒙自提供了大量的师资力量。
虽然从客观上讲,尽管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蒙自办学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蒙自这一方净土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用功读书,教师认真授课,蒙自分校的师生就是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蒙自当地的社会生活。然而,也恰恰是这种相互关系,才成就了蒙自教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语:蒙自分校的作用
1938年5月,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迁入,宁静的小镇喧闹起来。1938年8月,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迁回昆明,蒙自又恢复了以前的静谧。泰戈尔说:天空中不留下痕迹,但我曾飞过。文法学院的师生们不仅曾在蒙自存在过,而且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蒙自是个边陲小镇,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联大师生到来前,仍被浓厚的封建色彩笼罩着。联大师生犹如新鲜的活水,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封建意识的沉滞,使它慢慢地显出生气。在蒙自期间,师生们开展爱国抗日的宣传,鼓舞抗战必胜的信心;联大男女学生的行为习惯,大大推动了妇女思想的解放;办学校,招学员,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南湖诗社的成立、灭蚊运动的开展等等,这些都对蒙自的社会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 朱自清.蒙自杂记[A].朱自清散文全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848
[2] 浦薛凤.蒙自百日[A].蒙自师专、蒙自县文化局和蒙自南湖诗社编.西南联大在蒙自[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69
[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1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35
[4] [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饶佳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73
[5] 朱自清.蒙自杂记[A].朱自清散文全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848
[6]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72
[7]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6
[8]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6
[9]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6
[10] 朱自清.蒙自杂记[A].朱自清散文全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849
[11] 目则山人.忆西南联大在蒙自[A].蒙自师专、蒙自县文化局和蒙自南湖诗社编.西南联大在蒙自[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199
[12] 徐祖慧.蒙自忆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3] [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饶佳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6
[14] 浦薛凤.蒙自百日[A].蒙自师专、蒙自县文化局和蒙自南湖诗社编.西南联大在蒙自[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62
[15]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6,186
[16] [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饶佳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