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生态下文明社会企业经济新秩序构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500 浏览:70462
论文导读:系统的不间断运转而保证了能量与营养物质的供输。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筑在对自然生物界的尊重与包容上,具有与自然界相同步的认知上,我们必须在生物学限度内存活与工作,尽管这样的限度不是刻意针对人类的努力去设限,但有限利用才能可持续发展,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应设法去增加动植物的种类并且丰富人类生活的方式,这样的道德基
内容摘要:生态系统是一个很脆弱的稳定结构,一旦被破坏,就会产生深远而且巨大的影响。而目前人类正面对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态危机,对于此本文首先就生态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伙伴关系,探讨人类的应走之路,同时解释了生态的核心价值,接着以符合生态效益的企业经济发展为例,说明生态与经济并不冲突,最后通过生态的认知、行动,建立文明社会中的企业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生态 绿色企业 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理由的紧迫性
1971年,美国生态、生物及教育学家巴里·康曼纳(Barry Commoner)出版了《封闭圈-自然·人和技术》一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美国的《商业周刊》评价此书是继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有关环境理由的最好且最具有挑战性的书籍之一;《时代周刊》称巴里·康曼纳是一个在课堂上拥有千百万人的教授,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改善人类存活环境理由上最有见识、最具有说服力的代言人。巴里·康曼纳在此书中用极其生动的例子详细叙述了生态学的四条法则,即每一种事物都是彼此相关联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必定的去向;自然懂得的最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王如松等,2004)。生态系统中,每件事物均与其他周围事物相互联系,并且根据系统的回馈能力来支持其稳定的状态;其中,生态网络的复杂性和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畅通与否,决定着它所能承受的外界压力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理由是:生态系统的回馈能力是有限定的,如果超出了系统的阈值,系统将无法负担而崩溃(王正平,2004)。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很脆弱的稳定结构,一旦被破坏,就会产生深远而且巨大的影响。
环视当今的产业生产,生态环境等议题不再是政治家的时髦用语,也不仅是一种道德启迪,可被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生态产业,已成为务实的、国际性的、不可回避的经济战略,它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回收再制等,并以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消费等价值观为目标的一种庞大的文化工程,它以生产者、消费者、再生者、外部环境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以生态战略、可持续发展等为深思点,以达成降低人类生态风险为目的。生态产业以实现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利用的最大化;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高效能、高产能、低耗能的优质生产;维护生态资源及其服务功能,使经济资源与生态资源做到均衡调节,发挥其最大的综合效益(欧阳志远,2003)。
在这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年代,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对刻不容缓的生态理由的反应,层出不穷的污染、资源耗竭、动植物掠夺栖地、废弃物任意抛掷、人口爆炸、土壤的侵蚀及贫穷化、气候的突变等,就生态理由的独特性与立即性而言,就足以构建一门新型的学科。再者,在生态理由上所面对的议题或者道德冲突,已不再局限于有关外部限制的协调理由或个人、团体的偏好之间的冲突;内部的冲突也是无法避开的。
生态-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生态的建构、落实,与生物圈中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与基础是一致的。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生物圈的任何物种皆无例外;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自然系统的不间断运转而保证了能量与营养物质的供输。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筑在对自然生物界的尊重与包容上,具有与自然界相同步的认知上,我们必须在生物学限度内存活与工作,尽管这样的限度不是刻意针对人类的努力去设限,但有限利用才能可持续发展,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应设法去增加动植物的种类并且丰富人类生活的方式,这样的道德基础,才能保证对自然的利用价值能公平地分配并保存给后代子孙,而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任何人必须为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地球上的生物世界负担起责任,从和文化的角度看自然与人类生命及命运,不管在某种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意识形态是如何的。
生态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核心的行动哲学,它有别于其他的学,如政治、医学、社会等,这些学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把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整体观察的角度深思,生态讲的是人类未来存活攸关的重大议题。其中有严肃的一面:到底是人类利益优先还是生态环境拥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在现有体制下,已习惯既有的现实利益者,可能放弃所拥有的而去保障、维护他人权益及后代子孙吗?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理由上的责任与义务?第三世界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的认知有可能与发达国家取得共识吗?或许,正因为不完美、不易解决,我们才知道此理由的严重性与急迫性,我们才更应携手面对,发挥集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必须指出:生态的性质和主旨皆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征,它很难仅止于清谈,也不可能是纯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学问,更不可能哗众取宠,满足少数人一时的好奇与兴趣,它总会有持续的诉求,需要参与者充满了某种精神、感情、意志、行动的投入,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透过行动与坚持它还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终生无怨无悔彻底关注的信仰,一种为众生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它不想去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改造人心、改造人类自身的内心世界。
生态肇因于严重的时间理由、存活危机,认同这种信念,并且在它鲜明的实践性、信仰性的目标下,很可能会督促我们做点什么、付出什么。由于对现况的焦虑及自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如何想为它付出行动的渴望,不管是内在的行为转变,还是外在的生态保护行动,令人鼓舞的是:它可能带来知识的喜悦,也可能会要求一种精神信念的支持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并鼓励他人起而效行。因此,生态的落实是信念的承担,也是行动的承担(何怀宏,2002)。
生态思想的核心价值,最终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视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可持续发展等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基本尺度,并作为人类评判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成长、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pdyshlw/lw21970.html上一论文:浅议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广场舞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