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浅淡《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00 浏览:69948
论文导读:参与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有助于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吸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课堂学习活动深化德育认识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至今国内还处于实践和探索中。一些研究者认为,“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革变的要求”“活动化教学是人本教育的需要”“活动化教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等论点;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策略。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笔者将从课前、课中、课后的组织来探讨活动化教学。
课前活动丰富道德感知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教师难以将某个知识点、教育点生硬地塞给学生,应当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开展一些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参观调查、社会访问、资料搜集、社区服务等方式,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扩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深化其自身体验。
参观调查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对所关注的理由通过亲身考查,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比如,教学《家乡的故事》时,可以精心设计调查表和活动计划,让学生亲身走入社区,开展调查活动,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了他们的爱乡之情。
社会访问 课前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社会、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行为。比如,教学《人们的职业和劳动》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访清洁工、修鞋工、售货员、保安、其他教师等各类人群,理解人们通过不同职业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养成尊重各种职业的态度,懂得感激从事各种劳动的人们。
资料搜集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数据、音频、视频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比如,教学《走进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分主题搜集资料:不同地区的文化瑰宝。通过资料收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学校的认识,使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瑰宝也有所了解。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有助于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吸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
课堂学习活动深化德育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比如小竞赛、动手操作、闯关活动等。此外,还要注意思维层面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讨论交流、探究合作、辨析活动、整理活动等。
游戏表演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帮助学生领会相关的道德认知。比如,教学《邻里之间》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此引发道德的深思:“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情景模拟 将现实中的生活环境,想象性地移入课堂,让学生进入其中进行模拟操作。比如,教学《生活中的安全》时,可让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有人溺水该怎么办?”“有人触电该怎么办?”“有人煤气中毒该怎么办?”由此引发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懂得如何防火、防盗、防电、防溺水等。
再如,教学《友爱残疾人》时,可以看到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并能主动向残疾人伸出援手呢?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设计了“走近残疾人”的体验情境,让某个学生蒙上双眼在熟悉的教室中走一圈;用脚趾夹笔写字、翻书、拿筷子;单手梳头发、穿衣服、解皮带……短短几分钟,学生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对残疾人的友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情景模拟活动,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内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探究合作 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开展探究合作活动,并亲自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引发道德共鸣。比如,教学《让我们学会合作》时,一位教师设计“记数字”和“火场逃生”游戏。第一次学生没有合理分工,第二次学生总结经验、自主合作。学生通过两次亲身参与,体会合作成功的秘诀。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生活中进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自我展示 在课上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让他们凸现个性、展示才能。比如,教学《乡音乡情》时,教师可以推出“露一手”活动,将课堂作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学校四年级一位学生剪纸手艺高超,向同学们展示了孔雀、窗花等;另一位学生别出心裁,剪出自己的名字。通过自我展示活动,不仅使学生为自己所取得的表现感到高兴和自豪,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辨析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设置具体的道德情境,或摆出具体的人和事,或演示具体的道德行为,让学生自主地辨析和选择。比如,教学《买卖中的道德》时,可以用课件展示出生活中买卖双方的一些文明和不文明行为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辨析。通过辨析,学生弃恶择善,培养了是非认知能力浅淡《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再如,教学《“节俭日”里话节俭》时,一些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水平较发达、追求时尚的年代,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话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组织开展辩论,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更加全面地认识“节俭”,最后形成共识——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节俭都是应该提倡的美德;做到该买的要买,能用的不扔,物尽其用;同时,这也是保护资论文导读:、精彩,是否与自己小组的观点不同,他们浑然不管,一心想着自己等下怎么发言。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尤其是在不易组织的学生探讨活动中,更应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课后延伸巩固活动效果
源、保护环境。课堂中让学生参与活动,有别于教师的满堂说教,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从而实现真正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重视互动增强活动实效
活动化教学要取得真正的实效,教师应该重视活动策略、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做到活动前要有确切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理由,并注重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形资料,及时指导。实践表明,在活动中受学生情绪的影响,难免会遇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一致的理由,甚至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在活动中,任课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浅淡《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加到活动中去,或是参与者,或是指导者,实现师生互动,将学生的讨论、发现、思维引向纵深。
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都会涉及到合作、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合作、补充、质疑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实效。笔者时常发现,教师上课或学生声情并茂地发言,而其他学生或看书、或写字、或小声说话。无论发言内容是否准确、精彩,是否与自己小组的观点不同,他们浑然不管,一心想着自己等下怎么发言。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尤其是在不易组织的学生探讨活动中,更应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后延伸巩固活动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经历了感悟,学了文,明了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堂课的终止。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贯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在生活中体验,从而深化感悟,使德育教育入脑入心,形成自觉的行为。
比如,教学《保护环境》时,课前学生通过到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的访问调查,在网络媒体收集资料,在家庭和学校中调查,获得了亲身体验,激起了保护家庭周围环境的良好愿望;又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还要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有必要关注课后实践的指导和检查。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后,举行“环保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班级组织开展“环保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回收塑料瓶统一卖给回收站;设立废旧电池回收角;制作购物袋比赛;组建社区环保小分队,在居住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利用班队课交流实践成果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正面强化,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乐于为周围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护环境就成为学生长远的自觉行为。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能够在课后的日常生活的中去感受、体验,就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化教学,要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活动、教材和活动等各方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活动,体验到道德知识,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要把课堂中所传授的道理、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让学生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