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社会史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907 浏览:128218
论文导读:应该说,传统史学的研究内容诸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外交史、科技史等仍然是命题的主要内容。但是,社会史的逐渐渗透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结果(历史新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不少社会史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高考命题摆脱旧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的结果。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以重视。以
史学研究动态:
观点来源:王先明《论题:社会史理论研究的反思》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陈旭麓《略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一、史学动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唱响史坛的社会史,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令人刮目相看。从早期关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结构以及人口、婚姻、家庭史的研究主题到90年代后期“区域社会史”的兴盛,再到新世纪以来特别抢眼的“环境社会史”或“生态社会史”与“医疗社会史”的兴起。社会史不仅仅在抢滩圈地中占尽优势,而且在“武器”(即理论、策略)的运用上也尽领。今日人文科学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任何理论创新都难以只在传统的学科范围内进行了。

二、史观与教材

从新课程来看,社会史观的理念正在全面得到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习俗史

新课程教材充分反映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社会中国家庭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从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浓厚的家族观念等级、三纲五常观念发展到近代社会的“断发易俗”、“废止缠足”、自由平等以及婚丧仪式社会史观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由烦琐愚昧发展到简约文明,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无私奉献、勤俭节约、注重环保和赈济灾区等;以及社会家庭婚姻观念、服饰等方面的变迁等。
2.教育史
三本必修教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从古到今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演变:由古代的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由科举制度到近代教育的形成,再到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对各个时期的社会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商人史
教材当中阐述了西方从古到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贯穿其中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中国史部分也涉及到了古代商人的地位变迁以及社会思想由“重农抑商”发展到主张“工商皆本”,再发展到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4.社会结构变迁史

这一方面往往是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另一方面,在其准备时期的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理由。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完成,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理由(包括童工理由)、城市化理由(如伦敦人口暴增)、环境污染理由(如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排污沟等)出来了,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理由摆在所有英国人面前。此外还有科举制与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与社会城乡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政策的变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等等。

三、史观与现实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医疗、福利保障、环境污染等社会理由较为突出。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与社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理由。例如:关注民生:“民本思想”、救灾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社会生态理由、社会公众安全理由、社会就业理由等。
正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历史必须要重视历史上的社会理由与现实生活中社会理由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理由就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理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解决现实理由,这正是社会史观的作用所在。

四、史观与高考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从全国各地的试题来看,应该说,传统史学的研究内容诸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外交史、科技史等仍然是命题的主要内容。但是,社会史的逐渐渗透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结果(历史新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不少社会史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高考命题摆脱旧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的结果。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以重视。
以社会史观的视角命题,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多个微观角度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从历史学科特点把握对社会热点的考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巧妙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通过微观(百姓生活)与宏观(国家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大众史观和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以及自下而上、以小见大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文字思辩、形象思维、联想等多个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ncyjlw/lw8482.html上一论文:试析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