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我国房价社会学解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24 浏览:16886
论文导读:府的助推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根据相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住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平均为17%。房地产业因其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增加财政收入等巨大的利益驱动而倍受地方政府的“青睐”。2013年初,合肥市把城区规划战略由“141”发
【摘 要】高房价理由是当前中国最受关注的焦点社会理由。目前对房价理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视角,社会学视角的解读较少。从社会学视角解读中国房价理由,更利于我们认识中国房价理由形成的复杂社会理由,以更好地解决房价理由。
【关键词】房价理由;社会理由;社会政策
2013年,新政府开局之年中国房市波谲云诡,步步紧逼的房市调控与全面回暖加速分化的房地产市场变换不定。整个社会被裹挟在巨大的房地产漩涡中,房市风险与日俱增,泡沫破裂风雨欲来,房市成为悬在中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房价目前状况

通常我们可以从绝对和相对来分析房价,绝对就是购买一平方米房子要多少钱,相对即相对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合肥为例:2013年合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夫妻双方年平均收入约为5.6万元。2013年合肥住房成交均价6986元/㎡,已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为例,总价需要将近70万元。那么合肥的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为12.5年。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指出,房价收入比应在3-6倍的范围,6倍以上居民购房就已非常困难。[1]根据上表数据可知,2009年以来合肥的房价涨幅和绝对均有较大增长,其增长远超过居民收入涨幅和其他物价涨幅。合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房价比分别为11.4—16.2倍、3

3.7—43倍,表明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根本没有在城镇购买住宅的能力。

二、高房价形成的社会理由

导致合肥房价较远超合肥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理由很多,从社会学角度看,主要理由如下。

(一)大规模的城市化

随着我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GDP总量从2000年的9.9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56.8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两位数。经济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中国的城镇化。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增至52.57%,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7.1亿,净增2.5亿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3平方米增长到32.9平方米。也即自2000年到2012年中国至少完成140.21亿平方米住宅。

(二)地方政府的助推

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根据相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住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平均为17%。房地产业因其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增加财政收入等巨大的利益驱动而倍受地方政府的“青睐”。
2013年初,合肥市把城区规划战略由“141”发展战略转向“1331”发展战略,根据“1331”规划纲要,未来的合肥将成长为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合肥将由皖江带核心城市向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合肥市域规划人口1100-1300万人,主城区人口850万-1000万人。[2]2013 年合肥九区土地成交共83宗,共计7916 亩,约527万㎡,成交均单价405万/亩,同比上涨38.69%,卖地收入约320亿。卖地收入及房地产行业税收,占合肥市2013年768.27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2013年合肥房地产投资1150亿,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

(三)独特的中国人口家庭结构

中国的人口及结构特点也是与房价理由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一是数量极为庞大的农村人口决定着中国的城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年龄上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正处于结婚年龄,迁徙到城市后目前正是需要购房置业的群体。
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通常几个家庭会共同凑钱为子女买房现象很普遍,这导致中国的购房需求被过度激发。这也使得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衡量中国房价时难以让人十分信服的一个理由。

(四)市场规律

市场经济为人们追求财富提供了平台,任何资源都有可能被当做商品来实现社会财富,住房资源因其稀缺性而备受青睐。富裕阶层利用手中的财富投资房产,这极大地刺激的房市需求。加之,中国股市持续低迷、货币贬值,使得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不畅,房地产行业因其过高的利润回报率引致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导致房价全线飙升,2008年以来合肥房价几乎翻了一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萎靡不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之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累计升值接近40%),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以规避风险、获取利润。虽然外资由于政策限制很难进入房地产行业,但却挤压着国内资本向房地产行业的流动。

三、高房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房价成为一个深刻影响社会运转、居民生活、社会和谐的严峻社会理由。

(一)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能购在短期内显著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建筑材料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资源飞涨和环境污染加剧。另一方面,破坏经济结构均衡,引发经济局部过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风险。[3]
社会群体事件增加。因征地和拆迁政策的不完善,引致了诸多侵害搬迁居民的行为,诸如“暴力拆迁”、“强拆”、“血拆”、“钉子户”,进而引发或诱发大量社会冲突以及群体事件,如乌坎事件、陆丰事件。据中国社科院法学院研究所发布《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2000年来百人以上的群体事件共计871起,其中至少有10%与拆迁征地有直接关系,不包括购房者与房产公司/物业之间等相关纠纷。

(二)拉大贫富差距

社会贫富差距因房价理由而不断拉大[4]。富裕阶层在房地产起初就已经置业,他们成为房价上涨的受益者。贫困阶层因房价上涨而愈加无力购房,通过租房穷人反哺富人。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助长了社会仇富情绪。高房价造就了“80后的婚房之痛”,择偶婚姻掺杂了更多房子因素,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父母首付子女还贷”合力购房现象普遍,给普通家庭带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一旦遭遇经济危机,论文导读:系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

2.上一页12

很多家庭将会走向破产。社会贫困阶层必将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最大受害者和最终买单者。

(三)政府社会公信力下降

房价却越调越高,房地产泡沫越调越大,政府调控房价频频落空,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混乱逐渐加剧,投资性和恐慌性购房比重加大,购房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社会不满情绪蔓延。中国的经济社会目前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将严重伤害到中国的经济,很多家庭将瞬间破产。为维持房地产泡沫不破灭,政府需要不断刺激房地产市场,保障房价的稳定,也即房价高位运转。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高风险状态。人们将会越来越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四、社会政策在调节房市中的运用

房价理由关系着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针对目前房价飙升和政策失灵,政府必须加强社会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运用。

(一)完善住房长效机制

首先要区分市场和政府在解决住房理由时各自的独特作用,商品房与保障房针对的群体不同。调控要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相结合,一方面规范商品房市场,用市场手段促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做好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工作,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理由。逐渐建立商品房和保障房双重机制。

(二)建立房产资源分配调节机制

当今中国社会按照有无房产,可以划分出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有房阶层的社会地位一般较无房阶层高,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目前,一方面是低收入阶层因房价疯涨买不起房子,而部分中高收入者拥有数套房产;一方面是城市小区空置率不断攀升,造成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故房产资源的分布失衡也是我国城市住房理由的突出特点。[5]合肥从2000年到2013年,合肥竣工的商品住房套数在120万左右,以三口之家居住计算,可解决360万人的住房理由。加之1999年以前的住房,以后单位集资建房等。实际上,在合肥工作10年以上的家庭,大都拥有2套以上的住房。这些合肥居民拥有住房的成本较低,在满足居住需要外,还能出租和投资升值。
鉴于此,政府应出台政策有效地消化大量存量房,二次调整房产资源的社会分配,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同时开征物业保有税、遗产税,增加投资投机性购房拥有成本,抑制房地产投机性和泡沫化。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扩大资本投资渠道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实体经济投资渠道较为狭窄,税率高、门槛高、限制多、获利少;而股市持续低迷,风险较大;国内大量资本都大量涌入楼市,过度刺激房地产发展,大量资本被房地产所套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开辟投资新渠道。
五、结语
房价理由看似一个纯粹经济理由,其实是关系社会稳定和人们切身利益的社会理由,深刻分析房价理由形成的社会理由,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社会政策调控是解决房价理由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方金友.中国房价虚高的社会学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3.
[2]合肥市统计年鉴[EB/OL].
http://t.hefei.gov.cn/n7216006/n9376603/n9377097/n9377118/n31164244/index.html
[3]张萍萍,左斌峰.当今我国住房理由的社会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63-67.
[4]毛小平.社会分层、城市住房消费与贫富分化——基于CGSS2005数据的分析[J].兰州学刊,2010(01):117-123.
[5]王志铭.中国住房市场分层次调控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