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老龄化社会中老年自护资源开发培育和借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24 浏览:59579
论文导读:
[摘要]如何解决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理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热门课题之一。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正逐渐淡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单独居住成为了主要的养老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政府和社会如何积极培育和开发老年自护资源,构建老年自健、自护载体,同时老年人自身如何提升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等都是应当关注的焦点。我国香港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养老方面的一些做法也可提供借鉴。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可达2.16亿。“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子女陪伴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方式已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与传统的子女供养为主的居家养老明显不同,这种新的养老方式是以子女养老为辅助,以老年人单独居住的自我养老为主,在高龄阶段寻求专业人员或机构养老的全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出现,一定程度上可发挥老年人和青年人双方的优势。青年人减轻了负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而老年人逐步淡化了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保健(以下简称自健)和自护能力(以下简称自护),使他们身心负担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老少双方的积极性,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确立新的养老观——提升老年人的自健和自护能力

养儿防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养老观念和养老,但养老观也随着生育观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与过去多子女的父母不同,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四二一”结构。唯一的子女客观上无力负担赡养重任,随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细化,养老和养老方式也随之会变化。城市里养儿防老的人力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而几千年来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在,中国老年人年轻时一般缺乏未来进入老境后的自我护理的思想准备,而随着独生子女赡养老人能力缺失的状况出现后,老年人只能面对现实,不得不转变观念。

(一)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个人责任

探讨养老个人责任并不是分析要不要政府责任,而是研究如何配置个人与政府养老责任,特别是当养老福利不够完善时,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开发,以最终实现养老领域以至整个社会总福利的改善。
自护包括生理上的护理和精神上的护理。这两块护理需要大量的人力,2012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传出消息,提交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拟增加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条款,明确要求要“常回家看看”,试图把对老人精神上的赡养纳入法制化轨道。可见老年人精神需求有多么强烈。如果体能上和精神上的护理各占一半,将其中精神上护理主要由老年人互相提供和照护,那么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社会人力资源。体能上倡导“年轻”的老人如60到70岁身体尚可的老人去搀扶一把高龄老人,又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这是在我国人口红利退去后,对宝贵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开发老年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正在讨论的延迟退休也反映了这种趋向。

(二)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重新评估和开发利用

老人的体力下降了,但不是所有人一起下降的,因每个个体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体力尚好的还可以搀扶一下更差一些的,这叫守望相助,培育“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老年人互助组织,使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对“年轻健康”、有医护专业能力的老年人,发挥其在社区托老服务及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要了解人生这一阶段的劣势,更要了解这一阶段的优势。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的观点,从智力上看,这一阶段是人的流体智力下降的阶段。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相对应的同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主要是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反而比年轻人更有优势。人在老年这一阶段,可开发自己的晶体智力,发挥所长为社会为他人作新的贡献,实现老有所为。譬如社区里的退休教育工作者,可开办各种智力和技能的培训班,运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专长,继续贡献社会,这不但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一些老年人感到自己还有用,并不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精神上会受到鼓舞,会延缓衰老,推动健康,延长维持自理的能力。

(三)老年自护资源开发和培育的背景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12年7月11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引用的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2015年将达到2.14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了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自护资源的开发培育和借鉴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
目前我国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900万,且每年以5. 4%的速度增长。高龄老人多,必定会加速对养老护理业的需求,尽管医学发展较快,医疗手段也有很大改善,但是,自然衰老所带来的老年性疾病、慢性病以及器官退化所导致的行动不便理由仍会陆续出现,必定会使高龄老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增大。
二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的家庭结构不支持养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20余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家庭,从1982年的4.43人/每户,下降为1995年的3. 7人/每户。现在城镇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一”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大了对社会机构养老的需求。同时,住房格局也不支持养老。房价不断高攀,年轻夫妻咬咬牙买了小户型,二人住尚可,刚安顿下来没几年,生了孩子三人就嫌小了,房贷还没有还上,又碰上养老,无论文导读:
论房型上、经济上或家庭结构上都不支持养老。老龄化社会中老年自护资源的开发培育和借鉴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要解决这两个理由,只能靠培育新的养老模式——构建自健自护的载体。
一是建立长者义工团。长者义工指活跃在社区中,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探访、交谈、协助家务、社区资源介绍和转介服务的老年志愿者,长者义工团为老年志愿者群体组织。
2012年7月,《文汇报》上曾报道:上海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东湖社区尝试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9名60岁左右的老人在街道和居委的帮助下组建工作站,照料社区109名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志愿者被街道和居委冀望成为“为老服务正规军”,以创造标准化的为老服务模式,在基层社区推广。志愿者队伍成立于2011年8月1日,共有9名固定的退休志愿者,他们分片区联系着小区里109名高龄老人。志愿者们和“做好事不留名的好邻居”不同,他们每一次帮助高龄老人,都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根据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订关爱方案,策划服务项目,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建档”。老龄化社会中老年自护资源的开发培育和借鉴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东湖社区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上海平均水平,志愿者们的悉心服务受到老人欢迎,让深感压力的居委会松了一口气。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也常常产生友谊甚至“亲情”。 [1]
二是建立长者俱乐部。所谓长者俱乐部,就是为了满足中老年朋友交友聚会、沟通、联谊等需求而建立的群众性组织,为中老年朋友提供温馨体贴、悉心细致欢聚如家、真情奉献的周到服务,并定期回应老年朋友的兴趣和需求,组织适合老年朋友的各项联谊活动和旅游活动。在长者俱乐部里,社区形形色色的老人在一起活动、学习、娱乐,生活充实丰富,也可以吸收年轻人参与。利用俱乐部把老年人联系到一起,虽然各人的家庭、性格相异,也有的家里婆媳关系不和、有的儿女在外地工作……但在长者俱乐部这个特有的环境里,各式各样不同经历、不同目前状况的老人找到了共同的生活,找回了邻里之间久违的情感,同时也找回了自信。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理由,共同完成一些在年轻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俱乐部的映衬下,带给老年人和谐、温馨的氛围和乐趣。
三是开设长者课程班。为了老年人的继续学习和解除寂寞,可以设置一些免费课程,可以开设一些适合各类老年人兴趣的如照片处理类、语言类、书法绘画类、养生保健类、音乐类、乐器类的免费课程供老人学习和娱乐,既补充了长者的文化需求,也丰富了长者的娱乐和社交需要。发展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健康老年社会。

三、老年自护资源开发和培育的支持条件

(一)借力于政府和社会,为长者提供“拐杖”的自护

长者自护,就好比年迈者在行走时拄一根拐杖,需要借力,政府和社会要为长者做好这根“拐杖”。“拐杖”包括亲朋援助、志愿者服务、饮食服务、紧急召援等,这方面香港和上海都有很好的做法,尤其是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长者租金津贴计划。这一计划是2001年8月在香港开始试行的,目的是为配合长者不同的住房需求及地区选择,为已轮候公屋一年的长者申请人提供租金资助,使他们可以租住符合个人喜好的私人市场的住房单位,以租住私人楼宇来代替公屋编配。已参加计划的长者在他们目前私人楼宇租约期满时,便可自由选择继续领取租金津贴,或者改为接受公屋单位编配。长者会选择与自己亲戚朋友、体己者、志愿者邻近的楼宇租住,接受体力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慰藉。该计划已于2003年终止新的申请,但已参加计划的长者则不受影响。
二是体恤安置。体恤安置是为香港有特别需要的人提供的一种临时性居所援助。体恤安置的个案是由社会福利署署长推荐的。个案的申请人一般都有个别困难,诸如严重疾病、弱能,有需要的长者可向社会福利署以及各类家庭服务中心、有关社会工作办事处等提出申请,社会福利署署长调查申请个案后,若证实申请人符合资格,便会把个案推荐给房屋署,以便安排编配适合居所给申请人。获准加入该计划的长者不仅可以入住,而且可以享受饮食以及社区支持方面的服务。
三是紧急召援系统安装(平安钟)津贴。独居老人可申请“老人紧急召援系统(平安钟)津贴”,有紧急情况需要服务的,可按钟召来紧急服务人员。凡符合安装资格的,可以选择合适的紧急召援系统服务(目前一般为“平安钟”服务)。可按实报实销的方式,获发特别津贴。
四是护老者支援服务。香港的社区支援服务不同于住宿式的院舍服务,长者在社区里活动后回到家中,照顾者还得间歇跟踪服务。照顾长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时间一长,护老者难免出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面对长者的情绪和行为理由及身体状况突然变差等情况常常不知所措。为了协助护老者在家中照顾长者,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护老者提供支援服务,帮助护老者减轻照顾长者的压力。一般而言,护老者支援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举办各项针对护老者的技能训练课程及教育计划、推动护老者成立互助小组、设置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简单辅导及转介服务、提供与照顾长者有关的资讯及文献、示范及借用康复器材、为护老者举办社交娱乐活动。护老者支援服务直接为护老者提供技能、情绪等方面的支援,此外暂托服务、针对普通个案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也间接地为护老者提供了支援。
内地一直致力于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为护老者提供支援服务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香港护老者支援服务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借鉴香港“政府扶一把”的做法

香港政府除了提供“拐杖”外,还要亲历亲为扶一把。
1979年就开始了“共享颐年”优先配屋计划,主要面向两位及以上的高龄人士,无论其是否有亲属关系,只要同意共住一个公屋单位就可以申请。其目的是让老年人在体力和精神上守望相助,老年人自身也很乐意,不动产又可以升值,又减少了政府的支出,一举数得。申请条件是:第

一、两位或以上的高龄人士,若同意论文导读:

共住一个公屋单位,即可申请;无亲属关系的成员,须于申请表内一同签名或盖章。第二,申请登记时必须全部年满58岁,而配屋时须年满60岁。第三,申请公屋的高龄人士,每月家庭总收入及现时的总资产净值不得超过房委会规定的最高入息及总资产净值限额。第四,申请人须符合所有适用于一般家庭的申请公屋条件。2008年度推出的“长者家居环境改善计划”。香港特区政府在2008年度的财政预算中拨出款项,用于推行为期5年的“长者家居环境改善计划”。改善计划主要从长者特殊需求的角度出发,帮助长者改善家居室内环境,在改善计划推行的5年内,每户合格的长者最多可获价值5000元的居室维修和改善服务所必需的家具用品,但不会向长者提供资助。申请人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 60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2.独居或与其他60岁或以上的长者同住;3.居住环境欠佳,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或缺乏日常生活的必要设备;独居长者的每月收入(金额会根据普通高龄津贴的收入调整)不高于6360元,而长者夫妇的每月收入不高于9400元。合乎资格的长者可就近向长者地区中心提出申请。
2009年1月实施了“天伦乐”优先配屋计划,针对那些有老年人需要照顾的家庭,优化家有长者成员的住屋条件,借以推动家庭利益共融。申请家庭可在公屋所在地区选择适合家庭情况的单元,可选择共住一单元或分别入住两个就近的单元,共住和分别入住两个单元的申请条件视家庭情况而定。

(三)为长者和护老者提供社区为本的支援和互助

香港为实践“老有所属”和“持续照顾”的施政方针,社会福利署在提倡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的同时,积极发展优质和财政上可持续的长期护理服务,使健康和体弱的长者都能得到合适的服务。为了使不愿入住安老院舍的体弱长者可以继续留在家中养老,并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社会福利署推出了长者社区照顾服务,为长者和护老者提供社区为本的支援。长者社区照顾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另一类是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或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前者是一种服务单位为本的社区照顾服务,目的是为体弱而于日间缺乏家人照顾的长者提供照顾、护理、复康运动和社交活动;后者则是以长者家居为本的社区照顾服务,是让体弱长者在熟悉的家居及社区环境内接受到护理及照顾服务。两类服务对长者提供援助服务的同时都对护老者提供支援,帮助护老者缓解压力,加强家庭融合。
香港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旨在为身体机能属中度或严重受损的长者及痴呆症长者提供日间的照顾及支援服务,协助他们保持最佳活动能力、发展潜能。以及改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社区养老,同时为护老者提供各类支援和协助。为了减轻安老院舍的入住压力,鼓励长者使用社区照顾服务,社会福利署规定合资格的申请人可以选择轮候最多三个位于其居住地区的长者日间护理中心,这极大地缩减了长者轮候的时间。为了让更多的长者能在社区中安老,社会福利署从2003年开始增加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的服务名额,并提升其服务水平,以加强中心照顾体弱及痴呆症长者的能力。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为符合条件的长者和护老者提供服务,长者满足以下条件:年满60岁或以上,在社区内居住,未接受安老院舍服务,经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评定为身体机能中度或重度受损,适合接受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服务,没有家人或在日间无法获得家人照顾,均可申请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服务。护理中心的服务内容包括个人照顾、复康运动、护老者支援、膳食服务、往返中心的接送服务、护理服务、健康教育、辅导及转介服务老龄化社会中老年自护资源的开发培育和借鉴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社交及康乐活动。针对长者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护理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一种是一星期为长者提供四天或以上的服务,这种形式的服务适合日间缺乏家人照顾并且自我照顾能力较低的长者;一种是部分时间服务,一星期为老年人提供少于四天的服务,这种形式的服务适合自我照顾能力较高,并且家人在日间能部分照顾的长者;还有一种是暂托服务,为体弱长者提供长期或临时的日间照顾服务。暂托服务不需经过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和转介程序,长者及其护老者可直接申请,也可经由福利或医疗机构转介。日间护理中心收费以月计或以日计,视长者接受服务的时间而定。除了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日间暂托服务外,安老院舍、护养院还为长者提供住宿暂托服务。
参考文献:
1.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香港安老服务概况[DB/OL].[2009-6]http://wenku.baidu.com/view/feb8e84fc850ad02de80411a.html.

2. 刘芳.香港养老[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张默.社区老年服务工作[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 李昺伟.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 陈雪萍.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构建——基于杭州市的实证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