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应更加重视群众参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51 浏览:71168
论文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如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加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理由。目前,农村审计经过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一个系统有效的农村审计监督体系尚未形成,农村财务管理的难度依然很大。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农村审计模式,试图论证在农村审计中应该更加重视和依靠群众的必要性,藉以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农村财务审计;群众参与;试论

1、现有农村审计模式弊端分析

目前,较多采取的农村审计模式,是由农经部门(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来设置的。这种模式下,县级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开展例行审计、信访审计和委托审计,受上级农经部门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这种审计模式其审计人员通常由农经人员兼任,村级会计也有不少是乡镇农经员兼任。这样就形成农村审计人员既充当管理者,又充当监督者,造成县级农村审计部门工作量极大,审计风险也高,影响农村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当前农村审计模式弊端主要有:
(1)农村审计组织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根据《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审计工作。但近几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往往疲于应付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再加上人手紧缺、经费有限等理由,尚未很好地履行起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管理职权,尚未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农村审计体系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
(2)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现象较普遍。农村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目前,绝大多数是各乡镇(街道)的农经干部和会计服务站会计,这些人虽然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经验,很多人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仅局限于理账算账,罗列一些财务数据,对怎样从审计角度来看待理由、发现理由,特别是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3)农村审计行政执法职能尚不明确,在审计办案中调查取证难,审计处理决定执行难。因为农村审计具有审计对象多样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在审计实务中,往往要涉及到许多与村社有经济业务往来关系的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等,但由于农村审计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后盾,所以在审计调查取证中,往往得不到配合,致使审计案件的查办受到阻碍,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比较困难。往往采取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从而降底了农村审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技术策略和手段落后。有些农村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甚至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如有些地方在村干部离任审计时,只是由该村会计根据报表简单地罗列一下财务数据,根本就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另外目前农村审计仍以事后查账为主,基本上还停留在就账查账的水平,对在会计资料中未能反映的账外行为,审计监督就显得乏力和无策。

2、农村审计更加重视群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2.1依靠群众可以分担现有农村审计制度的监督成本

目前农村财务普遍实行会计委托制。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应更加重视群众参与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这种制度要求会计独立处理村级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试图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来强化乡镇政府和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但在实践中,会计对村内事务了解不多,没有否决权,且多为事后监督,因此并不能有效遏制某些村干部的违规行为。从内部制约的角度看,基于此的农村审计是无法避开审计风险的发生的。 会计委托制的初衷是为了扭转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相应的也增加了制度实施的成本。同样,农村审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是在特定形势下对特定资金的管理审计。它既具有政府审计的强制性,有社会审计的受托性,也有内部审计的多样性和内向性(审计目的是服务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范围涉及农民利益的方方面面)。农村审计的实施成本不仅仅是审计中心的设置和运转成本,更大的制度成本和风险来自村级财务监管的有效性,关系到农村大局的稳定。因此,在自上而下的农村审计面对极大的成本和不能轻易消除的制约风险时,应该考虑增强底层对上层的监督力量,让基层的群众参与到管理和监督中来,从而把管理和监督事务及其成本向下分担,以群众监督来增强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作用。由此,促使集体经济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注重舆论评价和长期后果,转而走向自律,而较少地依赖来自上级的监督和制约。

2.2当前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让群众参与农村审计加以调节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农村内部形成了日益复杂的阶层关系。各阶层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相互关系并不平等,互惠合作和相互监督很难建立。比如,普通群众往往不信任村干部的努力水平、决策水平等,一些工作条件、经济指标和剩余的分配等更是很难统一。在农村各类信访中,反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及村级干部经济违法违纪理由的占了很大比例。处理这类信访案(事)件,大多需要受托进行财务审计。这时如果仅仅依靠会计中心提供的会计资料,往往是不容易充分解决理由的。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村民在审计结果出来后,认为没有审出理由,没有能够处理一些人,不满意审计结果,甚至要翻重审。这种情况类似于管理学中的纵向合作博弈由于缺少信任基础而不能求解。在日本等国的管理实践中,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其实是我国创造出来,但后来又弃之不用的“鞍钢宪法”。它的内容被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论文导读:施依赖于激励和约束的有效性,而且规章和禁令也会带来抵触,往往在实施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产生更多的不和谐因素。实际上,农村中虽然产生阶层分化,但还是“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依然很强。在这样的社会中,条条框框过多其实是人为设置了成员间的沟通障碍,削弱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认同水平。也就是说,进一步提高制度性水平
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其主旨是通过提供合作平台,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理解的机制。借鉴这一思路,在农村审计中注意更多地让群众参与审计的全过程,使其能够拥有对村干部等管理者的违规行为的“报复”手段。另一方面,村干部等在接受群众审计监督时,否决自己处于强势的特权,表现出合作意愿,从而削弱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增进相互的了解,也有利于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2.3满足农村群众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目标

当前对农村特别是财务方面的管理,是偏于技术指向型的,追求的是建立越来越多的制度来进行监督管理。但制度的实施依赖于激励和约束的有效性,而且规章和禁令也会带来抵触,往往在实施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产生更多的不和谐因素。实际上,农村中虽然产生阶层分化,但还是“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依然很强。在这样的社会中,条条框框过多其实是人为设置了成员间的沟通障碍,削弱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认同水平。也就是说,进一步提高制度性水平,加强制约权,并不一定能够明显提升农村财务的管理绩效。按照熟人社会所特有的“强关系”特点,让群众成为农村审 计的重要力量,把农村审计过程导向类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可以充实基层群众的权利,满足他们的政治参与需求,削减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和政治反抗力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