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守护村落呼唤文化自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77 浏览:130701
论文导读: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实践。回顾实践历程可以看出,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是在不断总结民族村寨、生态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文化景观等诸多领域探索实践逐步丰富和完善的。总体看来,它契合了文化遗产保护由单体向群体再向区域及周边环境转变的历程,契合了文化遗产保护由物质、非
2013年7月21至24日,“2013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此次会议由贵州省文化厅、同济大学和法国遗产司主办,近70位中法专家学者围绕“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推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研讨,并深入朗德、西江、控拜、地扪等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进行调研。图为贵州省副省长何力、法国驻华大使白林、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许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文化遗产应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我们的做法,就是在继承和创造之间、在记忆和发展之间、在教育和传播之间进行互动。
我认为,文化遗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生活质量和发明创新的“生力军”,必须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位置。我们要通过跨文化交流及大众的参与来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催化剂。为此,我们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兼顾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开短期商业行为带来的破坏。同时,在保护工作中,应当采取多样性的工作策略,这是成功的保障。统一、标准化的策略只能实现毫无和谐可言的“依循守旧”。除此之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要注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人类文化的积淀。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贵州实践
村落文化景观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能够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聚落、建筑、服饰、人物、街道等。非物质层面是无形的、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文化景观,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关系等。
围绕这些理念,贵州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实践。回顾实践历程可以看出,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是在不断总结民族村寨、生态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文化景观等诸多领域探索实践逐步丰富和完善的。总体看来,它契合了文化遗产保护由单体向群体再向区域及周边环境转变的历程,契合了文化遗产保护由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保护的历程,契合了文化遗产保护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由单纯保护向可持续发展,由部门保护向社会参与、社区参与和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历程。
让传统村落“自主造血”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既具有中国一般传统村落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体现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脆弱性,社会的内向型和相对封闭性,产业的自足性以及条件的落后性。
这些理由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并守护村落呼唤文化自觉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且这种外来的和自上而下的保护往往起到了反作用,造成“保护性破坏”。其理由可以归结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缺乏协调各方的保护规划。第二是保护活动缺乏持续效益,绝大部分的保护活动的后续效应较小,同时缺乏后期的评估。第三是各项保护活动相对独立,无法形成整体的综合效应。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乏力的核心理由在于:没有将村民和传统社区纳入到保护的机制中。与此同时,这种保护机制也没有对村民收入的提高带来持续的和本质的变化。
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需要社区(村民)、政府、旅游企业、第三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对于村民和社区而言,可以通过参与旅游服务提升自身能力、接受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形式,守护社区的文化资源。对于政府而言,则要避开“全盘包办”,制定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支持政策、建立社区参与平台、开展社区能力建设。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来反哺村寨,保证村寨合同的公平和公开,并为社区能力建设提供服务。至于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可以扶助社区能力建设,在社区和政府之间建立沟通合作平台,并为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四方协作,目的就在于转变“输血式”保护的方式,使传统村落具有“自主造血”的能力。
实现山区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并行
自1972年起,法国政府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保护山区景观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给予山区农民直接补贴,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帮助山区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对山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优待政策,提高售价,形成“原产地产品保护体系”。第三,帮助山区农民提升就业能力,鼓励他们在农闲季节从事其他产业。第四,通过强硬的规定,防止过度城市化对山区景观的损害,所有在山区进行的活动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深思山区农业的理由,探寻新的生产方式。事实上,农民已经将山区特有的文化与知识转化到生产中,通过对土地资源共同财产的管理,使得本土资源的价值以及条件不利的地区价值均得到提升。他们找到了多种新的商业化形式,这些形式均建立在识别和认可生物质量的基础上。实践证明,农业并不是“得不偿失”的产业,完全可以发展山区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山区景观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并行。
乡村建筑保护期待文化自觉
10年前,贵州的乡村建筑基本上还保持在传统的格局中,木楼结构依旧是其建筑的主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贵州乡村建筑开始出现普遍的转型,即由木楼结构转变为砖木或水泥钢筋结构。跟传统建筑结构相比较,这种结构有利有弊,最大的优点是防火性能的增强,最大的缺憾则是传统美学的流失。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贵州乡村建筑变迁的三种形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第一种即是原生态形态,乡村开发程度低,建筑的原生形态自然景观保持比较完整,这一类的乡村约占全省传统乡村总数的35%;第二种是正在城镇化的形态,乡村的原生文化面貌逐渐丧失,这一类的乡村约占60%;第三种则是兼容形态,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需要,特意进行保护性开发,使乡村文化保持原有风貌,同时引入现代文明,实现二者的兼容并行,这一类乡村所占比例约为5%。
由此可知,贵州乡村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期待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除了发展理念的更新和技术手段的提升之外,面向村民进行长期的建筑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唯有懂得传统之美,方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打破村落文化保护的“围城心理”
村民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乡论文导读:
村社区文化生态的核心构成,他们对于社区的理解与外界并不一致。外界认为应该保存古老的、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保持原生态的风貌风俗,但是,在村民心中,他们渴求的是发家致富、宽屋大院。这就说明,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成为了“围城”。
事实上,传统乡村社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空间,是文化创新的基因生长地,也是文化开放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以活态形式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平台,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大格局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想的现实前提。这些价值,只有得到村民的认可,才有真正的价值。
因此,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贵州少数民族乡村传统社区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要实施多样化的发展策略,包括保证乡村文化社区充满生机的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策略,规范保护与发展行为的规划统筹策略,多元一体的实施主体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性策略,文化环境与生态环境共赢策略,保护与发展相互依存策略。
考古开发推动传统村寨再发展
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目的守护村落呼唤文化自觉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在于促使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形成共生共荣的一体化格局,推动贫困地区城镇化和大遗址保护的科学发展。
我们认为,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具有“大遗址”、“大文化”、“大经济”、“大转型”的特征。由此,我们对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和规划进行了再深思,希望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寨再发展提供新思路。
第一,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充分发挥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建设生态农业、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新型“遗址公园乡镇”;第二,生态农业与环境产业发展是可乐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经济基础,应当实施典型示范,创立可乐品牌,不断加大农业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合可乐发展的新产品;第三,结合国家和贵州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在坚实的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发展可乐文化旅游;第四,加强传统村寨保护与整治,新的建设应体现传统多元民族文化的特色,不应统一设计,避开对新建村寨建筑符号化、标签化。
把保护和开发的权利还给村民
我们设立“大景观地”,目的就是要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为此,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并将之作为工作的原则:尽管这是国家保护的地区,但所有的开发和管理权都应该属于地方的管理者,无论是景观保护还是经济开发,都应该由地方来负责。保护景观地,最好的工具不是法律,也不是政策,而是人。当地的居民是保护工作的核心。事实证明,尊重当地居民,把开发和管理权交给他们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定义景观地的规模。扩大区域范围,将相关元素纳入景观地的管理中,并对景观地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严格限定游客人数。
其次,保存景观地的特色。完整地保存景观地个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保存原生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游客的心理,让他们不仅看到如诗如画的风景,也看到人文景观、文化特色。最后,给予居民足够的生活舒适度和社会发展度。只有让景观地有机地发展,才能让游客看到真正的风景,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景观地,同时推动本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们的理念,就是要在景观地、游客和居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要在保证居民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景观资源,保留每一个景观地自己的“场所精神”,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
村落体系的割裂导致“孤岛化”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奉行“规划先行”的方针。有的规划者在没有充分了解村寨的历史、目前状况和价值的情况下,就仓促动手编写规划,这是不合理的。
在制定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之前,先要对这些地区的乡村作全面的调查,才能进行一个民族或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的各村落的价值比较,从中选择出不同价值层面的村落,并将其列入不同保护层级,然后由此确定保护的范围和保护的重点。
任何村落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要保护一个村落,不仅要保护其本体,还要保护它得以存在的村落体系。要避开只保护一个或几个村落,而强行中断周围其他村落的自然演进传统,使被保护的村落失去继续自然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成为一个文化的孤岛,成为一个纯粹为旅游服务的固化和异化的历史陈迹。在当前合村并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个理由,要注意村落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其血缘和亲缘关系,用行政的手段去强行割裂这种联系,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
乡村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包括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部分,还包括了这两部分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部分。因此,保护乡村文化景观不仅是保护村落建筑,还要保护这些村落赖以存活的田地和环境,不断延续这些村落的文化主脉络,使之成为我们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
村民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
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以一个地区为基础,对村落体系进行整体地保护,而不能只以单个的村寨为单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整体的思维和局部的行动结合起来。
如今,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人瞩目。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都遭到改建,中国有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找到合适的策略来保存村落景观、延续村落文化,迫在眉睫。
我认为,恰当的策略是“从长计议”。在着手制定保护规划之前,我们要充分地进行学习、调查和研究,对村落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以及景观环境的充分理解和现场研究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要让居民充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不仅是的理由,更是效率的理由。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居民才是专家,技术传授、文化传承、精神传递都要依靠村民,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责任编辑/ 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