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文化需求及实现路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72 浏览:146810
论文导读:迫性部分必将被逐渐挤出,村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会随之相应地提升。文化致富需求强烈。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互为影响,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的落后抑制了村民文化需求的提升,而文化的落后对于经济发展无疑又是一种掣肘,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落后阻碍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
【摘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在面对物质贫乏的同时,还因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民族文化流失以及农村文化贫乏的理由。为了突破经济、文化双重落后的现实困境,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引导文化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文化需求 特色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
新时期广大农村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舞台,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因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更应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得这些地区的村民不仅忍受物质上的贫困,还因文化需求缺乏相应供给,从而面对民族文化流失及农村文化贫乏的理由。
因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必须正视这些理由,在充分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供给模式,同时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导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以实现文化产品供需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渴望文化产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城市相比,农村落后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落后,更是文化上的落后。当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提供的商业性文化产品及服务、社会力量包括农民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明显不足。经济落后导致消费水平尤其是文化消费水平低下,进一步抑制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而农民自办文化的能力又相对缺乏,“私性文化活动”(吴理财等,2007)中上网成为除了看电视之外的主要文化活动(孙政,2013)。其他自办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集体健身舞等,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但是活动的次数和范围十分有限,偏远农村地区因为条件受限更是难以开展。因此,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的文化生活都相对贫乏和单调,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广大村民迫切期望转变目前这种农村文化生活的目前状况。
存在被迫性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实质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精神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如同其他商品一样,需求量大小受到、收入水平、相关商品、消费者偏好、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生活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相互补充共同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因而只有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生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文化方面的需求才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变得紧迫而突出。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文化需求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之外,还取决于公众文化素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闲暇时间等其他因素。
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经济的落后导致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机会不足、劳动的边际效益低下,从而增加了村民的闲暇时间。某种程度上说,农民文化需求主要源于闲暇,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也即文化需求的增加。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的这种闲暇属于缺乏充足就业机会条件下的被迫性的闲暇,由此产生的文化需求是一种被动需求,掩盖了农民对于文化活动的真实需求。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必定会致使许多不良文化信息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封建迷信盛行,斗殴、偷盗抢劫以及家庭暴力、邪教等社会理由的产生,对农村文化阵地构成严重威胁。正如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所强调的,“低俗不是通俗,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随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中的被迫性部分必将被逐渐挤出,村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会随之相应地提升。
文化致富需求强烈。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互为影响,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的落后抑制了村民文化需求的提升,而文化的落后对于经济发展无疑又是一种掣肘,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落后阻碍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理由,同样也是一个文化建设理由。由于历史的理由,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遍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教育程度偏低。但也正是这些地区,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民族文化资源最为富集。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优良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较大挖掘潜力的文化资源富矿。
当前,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步认识到相对于城市文化、现代文化而言,类型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农村和民族群众极具差异性竞争力的资源禀赋,更是农民富裕、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凭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逐步开展民俗游、农家乐等文化旅游,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成为创业致富的新亮点,更进一步刺激了村民文化致富的需求。
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愿望强烈。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存活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各民族通过各自的民族文化来实现身份认同、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导向等功能,同时,民族文化的这些价值和作用又常常是被符号化、系统化,以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活动等各种象征方式表达出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通过长期的浸染,已经内化于广大村民的日常活动中,而且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对于民族文化相关活动,村民普遍信得过、学得来、接受快。原汁原味、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使文化魅力四射,成为村民所乐于享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既是国家丰富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的强烈愿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zwhlw/lw49223.html上一论文:浅议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