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贵阳成山唐氏对地方文化教育贡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76 浏览:14332
论文导读:
唐树义、唐炯父子从政后虽然一直都在省外做官,终日忙于政务、军务,但他们始终关心支持着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资助郑珍、莫友芝辑录刊印《播雅》和《黔诗纪略》

唐树义、唐炯父子既是晚清时期名声显赫的地方官吏,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唐树义著有《乙巳朝天录》、《从戎日记》、《北征纪行》、《楚北旬宣录》、《水归田银》、《癸丑出山录》、《癸甲从戎》、《待归草堂诗文集》等。唐树义还与丁宝桢、罗文彬等捐资修复扶风山阳明祠,捐资刊印《贵阳府志》。《贵阳府志·序》(周作楫作)载:“维时署中丞唐子方(唐树义,字子方)先生,廉访但云湖(但明伦,号云湖)先生及任于各省者,俱捐廉分寄,以成其事。”唐炯著有《援黔录》、《四川盐法志》、《盐案汇编》、《续修云南通志》、《丁文诚公年谱》、诗集《成山庐稿》、自传《成山老人自撰年谱》等。另有未刊印的奏议10余卷。
他们资助郑珍辑录黔北诗集《播雅》,资助莫友芝父子白银五百两编印《黔诗纪略》。《郑珍评传》(黄万机著)载:“郑珍还编订了《播雅》二十四卷。……如果没有《播雅》辑录,许多人的诗作和姓名将永远消声于史册。《播雅》不仅录载诗作,还写了人物小传,并作简要注释,有时还征引别的文章或轶事。此书对地方文学和历史的研究,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播雅》书稿经唐树义审定,并由他捐资刊刻,于咸丰三年(1853年)春问世。”《播雅》中还收录了唐树义的诗数十首。
《莫友芝评传》(黄万机著)载:“同治九年六月初,接得唐炯来信,并汇有五百两白银由苏州协同庆银号交莫友芝,作为刊刻《黔诗纪略》的资金。这时,唐炯以知府职衔,率领川军入黔镇压号军和苗军,住重安江。莫友芝于六月九日写信给唐炯,谈及近年际遇《黔诗纪略》一书的编辑情况,并规劝鄂生(唐炯)注意克制‘意气稍盛’的缺点。《黔诗纪略》原名《贵州诗纪传证》,最初由唐炯的父亲唐树义(字子方)提议,由莫友芝、黎兆勋两人搜集编理,莫负责清代。唐树义答应由他捐资刊刻。不久,唐树义死于湖北金口,事隔十七八年,唐炯寄来刊板资金,促莫友芝早日付印。”
莫友芝之子莫绳孙在《黔诗纪略》卷首刊刻小记中说:“咸丰癸丑(1853年)遵义唐威恪公(唐树义,谥号威恪公)欲采黔人诗歌,荟萃成编,以国朝人属之黎先生伯容。”“先君任辑明代”。
由于战乱,《黔诗纪略》书稿亡失3册,几经周折,搜集补充,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莫友芝不幸病逝,仅整理审定第三至第二十一卷。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仲夏,经莫绳孙整理审定共计三十三卷,在唐炯的大力资助下,历时20年的《黔诗纪略》一书,才得以在南京正式刊印。

二、唐炯之子唐我圻建林庄学堂

唐我圻乃唐炯之子,唐尔镛之父。据《长寿县志》记载,林庄学堂由清光绪年间时任长寿知县的唐我圻主持兴建。学堂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竣工,取名为“林庄学堂”。为木质结构的传统式四合院平房建筑,校舍面积3666平方米。唐我圻还为学堂亲笔题写对联:
世方求异等茂才,为吾道任干城,岂图柔史纲经,多能鄙事
我自愧不学无术,与诸生开石室,应有干家栋国,共济时艰
横匾:百年树人。
唐我圻支持维新变法,倡导西方新式教育。在林庄学堂建成初期,招收高小两班,附设师范讲习所和师范班。后来,从日本购回化学、物理等教学仪器,并选聘日籍教师润波常雄来校任教,兴办初中班,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继后,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策略、招生对象,以及办学规模、学校校名等,都多次发生过变化,成为西方新式教育在长寿的拓荒地。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经联合改组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一场大革命正张弓蓄力,而这场革命的火种悄然传递到长寿县的林庄学堂。当时长寿县留学日本的青年较多,其中涂德芬、杨仲持、左尚、马常、卢汉青、韩锡藩等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了同盟会组织。长寿县的知名人士李鼎喜、王山愚、舒品轩等先后也加入了同盟会,在重庆同盟分会领导下成立了长寿县同盟会小组。此时,林庄学堂也购进了德国毛瑟100余支和部分。1910年,殷华廷出任林庄高等学堂校长,聘请廖树勋来校担任体育教师。原在校学生涂德芬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亦返校任教。廖树勋便与涂德芬结成密友,共谋策划革命活动。廖树勋字子亚,是四川金堂县人,毕业于武昌陆军学校。在上海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他回到四川,秘密发展同盟会员,伺机起义。在林庄学堂任教期间,廖树勋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从一般体操走上军事体操,进而传授射击技术。他将年龄大的思想进步的学生择优介绍加入同盟会,为长寿县辛亥革命储备了新生力量。现代著名报人陈铭德、表演大师周空空、外交家孔庆宗等,都曾经就读于林庄学堂。
解放后,“林庄学堂”先后改为“长寿县立高等小学堂”、“长寿中学”。198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中学,是原四川省重庆市27所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重庆直辖后,被确认为重庆市首批38所重点中学之一。

三、唐尔镛与贵阳中学堂及志道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端棻联合贵阳士绅于德楷、任可澄、唐文镛、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到南城的雪涯洞,改为“贵阳中学堂”。次年,贵阳中学堂又改为通省公立中学堂。1908年,该校又迁入河神庙新址,这就是现在贵阳一中的前身。
贵阳市省府路小学是贵州省一所有名气、史悠久的学校,创建于1912年,它的前身是“志道学校”,校址在筑城古庙皇经阁(现省府路小学主校所在地)。私立志道学校由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3人联袂兴办,校名为“志道学校”,意在学校教育“以挽救国家危亡为大道(最高理想)。”“志道”之名源于孔子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之所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947年学校为铭记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3人的办学之功,建“三师堂”为之纪念。
唐家祖孙四代从唐树义、唐炯、唐我圻到唐尔镛,都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系贵阳市乌当区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zwhlw/lw47991.html上一论文:关于的意大利文化宫寻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