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46 浏览:121633
论文导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当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精华,注入“中国元素”,以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充分认识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美德的规范内涵,努力借鉴中国传统美德的教化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1-0033-07
[收稿日期]2014-11-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发展研究”(12&ZD03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进领导干部道德建设”(14SZB009);南京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推动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改革”(201305)。
[作者简介]李明国(1963-),男,江苏新沂人,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彭安玉(1962-),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省委党校校刊部副主任,《唯实》杂志副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揭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当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精华,注入“中国元素”,以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充分认识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国民铸魂工程,必须立足于中国历史国情,充分吸收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才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深沉、最恒久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曾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非凡的贡献。在中华文化中,文化与传统美德堪称精髓,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对中华传统道德规范及其教化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吸取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精华,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作为一种典型的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含着一系列优秀的精华和道德价值观。其一,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人文精神,远离虚幻世界,崇尚道德人生,强调现世生活,推崇“道贯古今,德配天地”的道德胸怀、忠恕品格和人格理论。这些理论学说,对于当代人生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二,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乐”为本,重视人伦和谐,协和万邦,儒家的“仁义”诉求、墨家的“兼爱”理想,对于维系人伦和谐不无借鉴价值。其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看重道德对人的影响作用,力主用道德的办法感化黎民百姓,用礼义的形式规范言行举止,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做到知耻从善;同时又特别强调官德对于国家治理效果的决定作用,“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重视道德教化、提倡以德治国的理念发人深省。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将国家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体现的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传统。其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爱护生态,尊重自然,倡导“天人合一”。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燕在巢待母归”的诗句,生动感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
中华优秀文化崇尚仁爱道德、重视以民为本、主张和谐自然、追求爱国大同,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人类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天乃至未来,仍将以其积极的内涵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价值看,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究其理由,中国优秀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上,涌现了无数不朽的道德箴言,诸如春秋时期孔子的“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义以为上”(《论语·卫灵公》);战国时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全集·过零丁洋》),等等。在人民群众中,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慈幼、诚实守信、谦虚明礼、以和为贵、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等,世代相传,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从现实价值看,新旧体制转换中的许多缝隙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然而,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规范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宪问》)的仁爱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的诚信道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勤俭道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的自强道德,却是一副治病救人的良药,可以对消极道德现象起理性批判、抵制和消除作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zwhlw/lw47851.html上一论文:简谈云南民族地区青少年体育行为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